工商社論》金融風暴25周年看亞洲金融的新變化

亞洲金融風暴滿25周年之際,亞洲各國金融面的表現,再度出現緊張情勢。6月中旬的數據顯示,包括泰國、印尼、韓國、印度的外匯存底規模,都創下一至兩年的低位,馬來西亞更寫下2015年以來的最低水位,與此同時,以日圓為主的亞幣貶值幅度也相當可觀,引來「金融風暴再起」的憂慮,亞洲金融新情勢的發展,值得進一步探討。

1997年7月2日當天,泰國決定放棄固定匯率改採浮動匯率制,泰銖大幅貶值,一天之內,對美元匯價下修高達17%,之後發生骨牌效應,全亞洲各國幾乎無一倖免,引爆一場遍及全東亞的金融風暴。以一年的時間來看,貨幣最早重貶的泰銖跌了4成,受影響最大的印尼盾貶幅高達83%,原本堅守之後放手的新台幣,對美元匯價也下跌了23%,而取得中國人民銀行金援的香港,則是動用港幣近千億元,在股市、期市、匯市與金融大鱷索羅斯全面開戰,最後守住了聯繫匯率,付出的代價也極為可觀。

金融風暴發生在香港主權移交的次日,讓大陸方面「只高興了一天」,金融體系就進入戰鬥位置,由於人民幣也以穩住匯價為最高處理原則,加上力挺香港兩頭作戰,捍衛的相當辛苦;風暴並導致亞洲多國政權易主,韓國、泰國與印尼政府相繼倒台。

各國後來總結經驗,在金融面部分,得出一項極相似的結論:為了維繫金融穩定,有必要累積更豐厚的外匯存底。在此之前,國際上對於外匯存底存量的要求,多認為主要為支應國際貿易需求,因此維持3~6月的進口額水準即可,但新加入了穩定金融的需求,各國央行均開始大量累積外匯儲備,對金融危機可能反覆出現提高警覺,有必要準備更多銀彈,以備不時之需。以台灣來說,因為我們並非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成員,一旦出現問題根本無法求援,比起其他各國更需要更充沛的準備。

廣告

25年過去了,目前的金融情勢不同於以往,尤其東協各國,這些年經濟成長多來自實質投資的增加,帶動貿易滾動成長,並非當年任由短期外資來去自如的脆弱體質,加上各國央行之後還歷經金融海嘯的洗禮,一波波衝擊精進了管理的能力。只是從目前各國匯率重貶、外匯存底銳減的情況來看,新危機仍持續對各國金融體質進行測試,企圖找到突破口,嚴陣以待之餘,當前金融情勢出現的新變化,需要密切關注。

首先要留意的,是中美兩強較勁由貿易戰提升為科技戰後,下一階段恐將以金融戰形式登場。持此看法者以香港學界為主,包括亞洲金融風暴時期的香港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在內,認為香港金融產業雖度過反送中與疫情危機,但真正影響的變數,應是美方會不會將金融當武器,包括資本市場投資對中概股採取限制,以及限制以美元進行跨境結算等。

其次,風暴發生以來,以央行為首的金融體系,對於防弊的重視更甚於創新,拉開了與現實的距離。主管機關不願見到企業財務危機反覆出現,危及金融的穩定,因此持續推出各項監理措施,強化洗錢的管理。可是,如以穩定為最高處理原則,管得住金融機構,卻難以限制不斷想切入金融領域的新創企業。坦言之,政府部門對數位科技就算不排斥,對於參與推動其實興趣不高,但新型態的支付與數位貨幣發展,卻是一日千里,一旦之間差距愈拉來愈大,難保不成為未來的隱憂。

第三,不容忽視的是人民幣崛起的趨勢。引發亞洲金融風暴的導火線,一直以來,均有一種說法認為,與中國大陸的外匯改革有關,尤其1994年4月實施人民幣併軌,讓幣值一口氣驟貶50%,為後來各國跟進走貶埋下伏筆。此一說法或有爭議,但也反映人民幣動向對亞幣的影像不容小覷,觀察這20多年來,每當國際市場出現新的風吹草動,人民幣的表現往往相對堅挺,危機中展現其具有維持金融穩定的能力,也讓國際資金配置上有了新的選擇,例如新加坡,即對於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不遺餘力,其國際化發展趨勢與商品的推陳出新,同樣不容忽視。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工商界關切能源政策 劉德音喊話 超前部署電力
台灣電路板產值 估破8千億
16檔泛綠能概念股 潛力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