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論美國政策對未來電動車製造和服務發展的影響

為了因應電動車時代的來臨,美國政府和汽車業者的反應兩極。一方面,拜登總統推出一系列的配套措施,除了今年「通膨降低法」提供600億美元,補助每個人最多7,500美元,並批准去年1兆美元「聯邦基礎建設法」授權75億裡面的9億,在全美35州設置充電站,同時希望在2030年達到50萬個電動車的充電站。另一方面,福特汽車在8月下旬宣布,將裁員3,000人,未來每年將減少汽車投資最多30億美元,在2026年之前投入500億美元發展電動車,進行世紀性的轉型。

但這些措施有許多值探討之處。首先,時機不對。在期中選舉前50多天的此時此刻,聯邦政府推動電動車的決心展現,就「拚選舉」而言,緩不濟急,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其次,措施不佳。在2030年前建置50萬個充電站,忽略兩件事情:八年後的產業相當成熟,50萬個充電站放在幅員廣大的美國,有如杯水車薪;最高7,500美元的採購補助,只適用於美加墨在地製造的電動車,排除外國企業的進入,甚至是在國外生產組裝,以降低整車價格的本國企業。

最後,產業不利。對於百年汽車大廠來說,進軍電動車產業,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福特汽車8月底證實,為了要轉型發展電動車,將在北美地區和印度裁員3,000人。在萬物皆漲的2022年,汽車大廠既要面對尚未復甦的消費市場,還要回應要求加薪的工會,同時又被迫進行產業的轉型,產業的華麗轉型和勞力的需求減少,難以兼籌並顧。

事實上,在現有基礎上,發展電動車並進行汽車業的轉型,是大勢所趨,不得不然。根據疫情之前,2020年「電動車服務的未來商業模式」(Future Business Models of Autonomous Vehicle Services, 2030)研究報告,Frost & Sullivan Online Store線上付費的研究團隊指出,全球電動車服務市場在2030年,將可能高達2,030億美元。

廣告

其一,軟體更新和自動停車的「車輛服務」,從2019年的2億美元、2022年的87億美元,成長到2025年的289億美元,乃至於2030年的351.5億美元。

其二,貨物樞紐站之間、消費者路邊街頭取貨、以及交付到運貨終點「最後一哩路」的「物流服務」,從2019年的7.4億美元,2025年的87.3億美元,乃至於2030年可能達到344.6億美元。

其三,電動計程車和接駁車的「交通服務」,將從2023年的1,000萬美元,2026年因為技術發展的成熟而爆發成長到32.5億美元,並進而可能在2030年,達到224.1億美元。

其四,電動車未來發展、最龐大的商機之所在,反而是包括車輛故障監測和保養維護在內的「周邊服務」,從2019年的1.9億美元,2025年高速增長到308.7億美元,乃至於2030年的1,105億美元。

如果該報告2030年電動車服務的預測,具有參考價值的話,前提將會是電動車的順利發展。然而,美國現階段的電動車發展,除了特斯拉以外,傳統汽車大廠的轉型,無疑才是重要的關鍵。電動車的產業鏈,從材料(電池/馬達/車體)、零組件/模組(電池芯/電力元件/動力馬達)、次系統(電池─充電/底盤/引擎/車身與車身系統)、乃至於系統整合,環環相扣。由於美國政府致力於全球半導體的布局,CHIP 4之建置,感測晶片與電壓和溫度、以及電池負荷的監測調控,可謂息息相關。

縱然美國強大的汽車工業,馬達和電控系統的技術能力,或許不是問題。然而,不同原料的鋰電池,安全性和效率功能,利弊互見;重要的是,從稀土原料的礦場所有權與開採,最後到電池的生產,要掌握在自己手上,在美墨加協定(USMCA)的轄境內製造,無論是美國政府或汽車大廠,都有各自的困境要突破。

由於當前美國社會,通貨膨脹嚴重,民生物資價格高漲,買不起或租不起房子,百工百業的缺工和罷工,無論是都市或鄉村,並不利於電動車產業的短期發展。美國人口算是相當集中於國境周圍的都會城市,星羅棋布的公路、高速公路、以及比照聯邦標準和標誌的州際高速公路網,意味著充電站要多,充電時間要短,電池壽命要長,而且每充一次電的續航力要久。對於幅員廣大、地廣人稀的中西部鄉村地區,以及跨越東西兩岸的貨/卡車、聯結車、貨櫃車來說,至2030年時,電動車產業製造和衍生的服務商機,將如何發展,最大的敵人還是追求低廉的運輸成本,以及聯邦政府的太慢啟動和太少投資。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寧德時代 最大鋰電池基地投產 福鼎廠逾人民幣千億產值
純網路保險公司正式開放 金管會明年8月開始受理申請執照
工商社論》論海外就業劇減二十多萬人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