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縮表」是2023年企業成敗的關鍵

自行車龍頭巨大(捷安特)在12月下旬發函要求供應商展延票期45天,震驚市場,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之後,捷安特的單車曾經賣到無貨可賣,連樣品車都被搶購一空,接著又遇到全球供應鏈的瓶頸,整條生產與銷售鏈全面拉高存貨,巨大公司的存貨從2020年的182億元,一路拉升到今年第三季的375億元,兩年之內存貨暴增近200億元,庫存風暴之火延燒成為財務風暴。

巨大延票事件不是個案,而是全世界的政府與企業在2023年都無法逃避、必須妥善處理的共同課題。對於政府來說,美國聯準會在2022年快速拉升政策指標利率之後,2023年將進入央行資產負債表全面「縮表」的循環,連帶造成整體銀行、金融機構資產配置的嚴苛挑戰;在日本,日本銀行近日宣布調高長期利率上限,也立刻帶來企業與個人償還日圓負債,同步產生出售國內與海外股票、債券等資產所引發的全面縮表效應。

巨大的延票事件,核心是正在挑戰所有企業的「去庫存」課題,上市公司隨著業務擴張,以及固定資產投資,資產負債表持續膨脹是正常現象,其中必然伴隨著相對應的庫存增長。但是過去兩年,全球主要企業、而且幾乎不分產業,同步出現庫存增長大於業績增長的現象,如今疫情解封,供應鏈瓶頸阻塞的洪水退去之後,「超額庫存」成為危害企業健康的痛點,也是2023年首要面對、與衝刺業績同等重要的企業生存課題。

我們從巨大的庫存餘額可以看出整個供應鏈超額庫存的現象,在疫情爆發的2020年,巨大當年營收突破700億元,年底庫存181.94億元,庫存除以營收比約為25.99%,過去兩年巨大的營收持續成長,今年到11月的營收已達864.2億元,全年預估在940億元左右,但是第三季底的庫存卻大增至374.95億元,庫存/營收比升高至近40%。

廣告

類似巨大公司這種庫存/營收比在短短兩年內跳升超過五成的台灣上市公司比比皆是,龍頭公司例如鴻海的庫存從2019年底的5157億元,跳升到今年第三季底的8805億元、電子五哥率先清理庫存,但是多家增長幅度都在鴻海之上,即使是庫存/營收比相對很低的台積電,過去兩年的庫存金額也從829億元翻了兩倍半至2183億元。清理超額庫存是極為艱難的工作,勢必對公司的財務調度、上游供應鏈與下游客戶的穩定、乃至盈餘與股價造成極大的負面衝擊。

雖然所有公司都將「去庫存」當成首要任務,但是在漫長且複雜的銷售/運輸/生產供應鏈中,位居中上游的台灣製造業並沒有完全的主動權。例如全球最大的消費終端品買家沃爾瑪,率先強勢控制庫存已經超過半年,庫存金額的年增率從第一季的32%、降至第二季的25%,到第三季已經降至12%,而且庫存增加的部分絕大多數都來自通膨價格的上揚,但是,沃爾瑪帳上仍然躺著超過600億美元的庫存,遠超出疫情前450億美元的水準,庫存/營收比仍然在45%左右的歷史新高。今年聖誕節銷售旺季,各家零售商卯足全力降價促銷減少庫存,但是消費終端的去化卻相對有限。從最終端的零售往上游推,企業整體去庫存的路途顯然極為漫長,需時一年以上才能回到疫情前的水準是目前的共識。

去庫存的縮表壓力不只是製造業,全球金融業也面臨狀況極為紛雜,最終卻殊途同歸的縮表壓力。台灣的壽險公司從8月開始、集體出現當月現金流量都是負數的警訊。也就是說,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加投資現金收益,小於保費賠付、保單解約、營運費用等現金流出,負數的現金流量是二十餘年來首度發生的現象,對壽險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管理造成極大的挑戰。

美國聯準會的升息與縮表操作,也已經造成美國國內的商業銀行前所未見的挑戰,QE期間湧入的超額現金流入導致銀行一直擴張資產的存續期間(Duration),如今資金流向一八○度轉向,銀行面臨存款與準備金流失、資產卡在低收益長天期債券,甚至被迫賤賣資產來因應現金流動的法定需求,美國的商業銀行淨值跌至負數的家數正在快速增加。

從政府到企業,不論是零售、運輸、製造、或是金融業,2023年都必須以最高警覺來因應「縮表」的挑戰,過去兩年享受擴張的歡樂派對,如今則得回收清理派對後杯盤狼藉的現場,收縮的日子當然不好過,而且隧道可能會比想像中更長更黑,任何人都不可掉以輕心。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養地怎麼認定? 動工合理期間出爐
核四剩餘空地 火力電廠列選項
新冠疫情升溫 西安緊急封城 恐衝擊半導體、汽車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