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正視科技業和製造業人才短缺困境

中美爭霸,打亂產業分工體系,引發全球產業鏈重整,造成全球晶圓供應鏈失調;台灣是全球晶圓製造的領先者,2021年晶圓代工在世界占比65%,先進製程占比超過70%,引發先進國家以舉國之力加速晶圓製造本土化。台積電2021年被強壓到美國亞利桑那州建廠,將於2024年量產、月產5奈米製程晶圓2萬片,需要2,000位員工,但面臨人才招募困境;台積電位於日本熊本的12吋晶圓廠,也將於2024年底量產,月產能55,000片,人才招募也同樣艱難。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於6月初指出,未來5年美國至少要有5萬名受過培訓的半導體人才,因應急速增加的需求;2030年台灣境內產值預估將達6.9兆元(2021年為4.1兆元),人力較2021年需新增10萬人;當下全球晶圓人才大量短缺,解決之道就是要加速增加國內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人才供給,不僅是提供給半導體產業,也要提供給其他製造業。

未來10年,韓國半導體產業也需新增3萬人,但韓國每年半導體相關專業的應屆畢業生遠落後產業需求;南韓總統尹錫悅最近指出:「如果教育部在培養國家經濟所需人才方面,不能發揮主導作用,那麼需要改革的將是教育部本身」。

在台灣也有相同的問題,當前的職場現況,既有許多文法商畢業生於內需服務業一職難求,也有外銷暢旺的製造業找不到工程師;教改30年,因理工科系需要實驗與實作,設置成本高,未能隨著開放大學而增設,造成我國大專院校畢業生以文法商為主,短缺理工科系人才。依主計總處資料2021年各業薪資概況表,每人平均月薪分別如下:製造業57,473元,而支援服務業38,136元,住宿及餐飲業35,057元,由此可見製造業的人才需求較一般服務業為高。

我國2021年5月修訂「產學創新條例」,教育部不久就核定4所學校(成大、陽明交大、台大、清大)成立半導體學院,於12月底前都已正式成立;「半導體學院」確實可應急解決晶圓產業未來人才短缺問題。韓國教育部只表示要學習台灣設立「半導體專業」,就遭到韓國大多數教授反對,理由是大學不是培訓技術工人的地方。多年來,我政府及各產業受困於五缺(水、電、土地、人工、人才),且產業高度聚焦於電子及精密儀器業,若國家資源再額外大量投入半導體,將造成資源排擠,恐更影響其他產業發展。

廣告

不過若能對已畢業大學各科系學生(包含文法商等社會科系),給予學士後工程再教育,授予學士後工程學士,就可增加工程師供各產業延用,也給予人文社會科系學生職場轉職與就業的機會,又不會因半導體學院的成立而排擠其他製造業的人才需求,相信對產業會有較大的助益。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已出現不均衡情形,加以產業盈餘分配員工薪資占比低於過往,年輕一代成家不易,造成不結婚、不生子風氣;大專院校深受衝擊,今年已有9所私立院校停辦或停止招生,1所私立科大擬捐贈校產,希望併入國立大學,有20所私立院校註冊率不到60%將被列入專案輔導;若學校二年內未見改善,下一學年度先停止招生,學年結束後停辦。

依教育部統計至本學年度(2022年),預測大專院校招生名額將超過高中(職)學生人數,因此教育界認為到2026年,恐至少還有30所私立大專院校面臨停辦解散命運;眼看將有近60所私立院校將走入歷史,有超過6千億以上資產需重新整頓再利用,有許多高知識人才要轉換工作,教育部是應發揮主導作用,運用這些資源,為國家培養所需工程師,也給人文社會科系畢業生轉業與就業的機會。

綜上所述,教改至今多年,造成以創新、製造立國的台灣,不僅半導體產業欠缺工程師,更遑論其他製造業者,但多數的文法商畢業生,在內需的服務業卻又難求一職或低薪屈就。眼看危機就迫在眉睫,現在正是政府趕快拿出政策,及時協助人文社會科系畢業生的時候,否則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實在令人憂慮。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金管會明年金檢 聚焦三重點
中鋼內銷價 傾向開平低盤
大成大手筆 大陸蚌埠建新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