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新閣溫暖堅韌 更要能替企業領航

兔年伊始,國內政治也開啟新局。新閣揆陳建仁提出強化台灣經濟韌性、環境韌性與社會韌性的三大訴求,要打造溫暖堅韌的新內閣,但面對撲朔迷離的國際政經情勢,新內閣更要為國內企業領航。因應淨零碳排趨勢、迎戰全球稅制變革和穩定各類商品市場,將是新內閣,特別是財金部門無可迴避的三大議題,除了要溫暖堅韌,各部會必須通力合作,才能突圍。

在淨零碳排議題上,國發會先前已接連公布「台灣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和「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行動與計畫」,但政府對於如何徵碳費與未來是否課碳稅、交易平台能否與國際接軌,以及如何齊備相關避險商品等,都還沒有更細部且明確的規劃。例如經濟部要如何協助各種規模的企業進行碳交易、金管會是否必須開放碳權期貨、ETF等商品,未來都還需要跨部會協商。

目前全球共有四檔碳權相關的ETF,各自追蹤不同的指數,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檔是追蹤IHS Markit Global Carbon Index的指數,該指數是以歐盟排放交易機制、美國加州排放交易機制及美國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GGI)這三個強制性市場碳權配額的期貨交易量和成交價做為編製依據。反觀台灣,除了金管會並未開放這類商品,至今也沒有類似指數可追蹤,企業在面臨綠色轉型的過程中,將無法轉移可能的風險,這是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之一。

企業今年將面臨的另一個大挑戰,是全球稅制改變。歐盟最低稅負制(第二支柱)預計2023年底實施。全球最低稅負制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與G20等國際組織,共同推動的全球反避稅提案之一,確保合併營收達到7.5億歐元規模的大型跨國集團在全球各地的公司都至少繳納15%的最低稅負。主要目的是希望降低各國政府訂定低稅或免稅稅制的動機,並防止國際間進行減稅競賽,以及實行單方面有害稅收公平的措施。

廣告

台灣因應此變局,除了今年起實施營利事業受控外國企業(CFC)制度,要求海外盈餘就算不分配也要預先課稅,也計劃在2024年進一步把最低稅負自現行的12%拉高至15%,此舉可能的重災區,包括多數泛金融產業,以及企業併購案。泛金融產業包括券商、投顧、創投、專業投資公司等,因營業項目涉及證券、期貨交易的賺取價差行為,租稅負擔可能提高四分之一。企業併購交易則因屬證交所得範圍,未來賣方稅負成本將增加,自然會成本反映在售價。

更不要說,政府長久以來,一方面基於產業政策考慮,對不同產業提供各項租稅減免;一方面又透過所得基本稅額條例,對部分受獎勵企業課徵最低稅負。此種各行其事,兼顧不同政策目標的租稅安排,是妥協的產物,卻製造整體稅制的複雜度。如今在OECD擬實施全球最低企業稅下,兩者關係就更加糾結。

這部分也不能不提各國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狂祭減稅措施,以鼓勵半導體業落地生產可能造成的生態改變。包括美國、歐洲、日本和韓國都已提出晶片法案,抵減率和設廠補貼各自不同,台廠在各國競逐下,應該如何做出有利的選擇,又是否因各國政策和稅制不同而誤踩地雷,不管是財政部和經濟部都有責任更清楚的替廠商釐清並給予引導方向。

最後則是近兩年來的金融亂局。除了股市、匯市、債市和房市都還有待金管會、內政部、中央銀行和財政部努力穩定勘亂之處,更讓人憂心的是近半年愈演愈烈的虛擬商品之亂,台灣相關部會至今仍處半置身事外的態度,除了金管會出任虛擬商品「洗防」主管機關,對於虛擬貨幣、NFT等究竟應視為金融商品還是一般商品,相關交易所該由金管會、經濟部或數位部負責,始終沒有結論。

在目前沒有部會肯主其事,又只能勸阻而無力阻擋企業和民眾投資的情況下,在諸如近期國際幣圈頻傳破產或弊案之餘,除了投資人求助無門,各主管機關幾乎也都是兩手一攤。更不用說相關投資不論是賺錢或賠錢,相關的損益又應如何課稅或抵減。

總統蔡英文交付新內閣四大任務:階段性盤整防疫措施、社會照顧體系總檢討、持續提升國家基礎建設及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其中前三項都是政府已持續在做且應該要做的基本功課,推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則同樣不能不面對前述全球淨零碳排和稅制改變的衝擊,也因此,我們期許新閣在財經政策上應走在企業前面,除了內閣本身堅韌,更要讓企業也可以堅韌前行。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外資期現貨 由空翻多
13盞多頭明燈 外資敲進
聖暉 今年營收挑戰2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