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撒幣搶救觀光業 不如形塑特色化

暌違三年,「台北國際觀光博覽會」刻正舉行,業者希望能藉此爭搶疫後觀光商機。事實上,歷經三年新冠肺炎疫情干擾之後,自去年底起,隨著各國邊境陸續解封,讓悶困多時的旅遊再度升溫,全球各國政府無不採取各種措施,藉以吸引國際觀光旅客。台灣在吸引國際觀光旅客上亦不例外,今年初政府公布選擇以日韓、東協、港澳、歐美等四大市場為方向,同時從今年5月起針對國際觀光團客,每月每家國內旅行業者補貼50團、每月每團提供5千~5萬,以達到年度吸引600萬旅客為目標。

面對服務業替代製造業為經濟成長不可或缺的引擎之下,我們認為,觀光業是其中最值得投入國際化發展的產業項目之一;再者,從產業關聯的觀點觀察,不但可以因應國際商務人士或觀光旅客需要,增加外匯收入,而且亦對促進國際貿易或敦睦邦誼,帶來正面貢獻。但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政府在搶救進而推動觀光業國際化發展策略上,透過炒短線、急就章「撒幣」作為,是否能夠真正發揮效益。

亦即最近三年以來,政府在搶救觀光業因疫情而陷入困境上,皆是利用「觀光發展基金」和特別預算進行補貼。客觀言之,疫後解封之下即使沒有採取撒幣補貼措施,境內仍必然會呈現旅遊熱潮。至於境外國際觀光團客來台方面,透過撒幣補貼反讓業界批評齊頭限額,除了嚴重打擊優良旅行業者,製造借牌亂象之外,完全沒有永續觀、獨特觀、大局觀、全球觀發展藍圖,此與鄰近亞太國家比較,不禁令人懷疑台灣觀光業未來真能永續發展?

檢視近年以來,台灣觀光業在政府推動免簽及增加鄰近國家航班,以及自2009年起大幅放寬陸客來台觀光限制或開啟兩岸直航等措施配合下,依據「世界經濟論壇」從2007年起每隔二年所公布的「旅行及觀光競爭力報告(Travel and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全球排名,雖台灣從最早的43名上升為疫情爆發之前的30名,但仍落後於亞太部分國家。例如:日本第4、香港第11、新加坡第13、南韓第19、馬來西亞第26,顯示台灣觀光業存在進步空間。

廣告

從上述「旅行及觀光競爭力報告」的調查內容加以分析,台灣觀光業國際競爭力排名落後影響因素,除了難以與歐美觀光大國的條件比較之外,其實存在與日本類似的文化之優、山林之勝與田園之美等優勢。例如世界五大瑰寶之故宮博物院、特殊的南島原住民文化、全球自然奇觀之玉山、純樸的東部鄉野,以及彙集各地的中華美食、分散市井的庶民小吃等資源,為何觀光業國際競爭力排名不如鄰近國家?

其實,台灣在推動觀光業國際化發展上,並非觀光資源有限,而是提高觀光業競爭力必須具有的「特色化」之思維不足。換句話說,台灣觀光業旅遊基礎建設的完備性與旅遊友善服務之親和性等普遍較為薄弱,導致無法呈現特色化,是造成國際競爭排名不如其他國家的關鍵。這些重要指標,除了人文與自然資源之外,包括觀光政策規劃、環境保護、社會治安、公共衛生、公共建設、人力資源運用。亦即如何提供國際觀光旅客來台之後,在欣賞特殊且多樣地理景觀的同時,能夠體驗深度且多元豐富文化、鄉土、美食,彰顯台灣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特色,為真正關鍵之所在。

很顯然地,未來政府在搶救進而推動台灣觀光業國際化發展策略上,與其利用炒短線、急就章「撒幣」作為,不如因地制宜策略,除了提供完備的基礎建設與親和的友善服務,不斷改善觀光環境、提高旅遊品質之外,如何設計更多客製化、高值化、主題化、深層化等能夠更加彰顯台灣特色國際觀光行程,同時採取靈活國際行銷與宣傳,藉此吸引不同類型國際觀光旅客來台,進而增加在台消費能力,是台灣觀光業國際化發展的王道。

在此同時,由於服務業在發展基礎上,不但是屬於具有高度市場導向的產業型態,而且為存在不易分割、鬆散異質、無形易逝之產業特性,此對小型開放經濟體系、內需市場規模狹小的台灣服務業,包括觀光、醫療、設計、文化創意等產業之未來發展而言,根本難以達到規模經濟,所以推動台灣服務業朝向國際化發展,也已成為其生存必經之路徑,亟須政府與產業共同努力。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台積赴日設廠拍板 化工股沾光
衍生性商品成交確認平台明年上線
竹科銅鑼園區環差案 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