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從財政三本帳洞悉稅收超徵的意義

府院近日決定把去年超徵的稅收拿出1,400億還稅於民,每人發現金6,000元,大家過完年就可以拿到了。這自然是一個令人高興的消息,然而,高興歸高興,稅收超徵並非經濟紅利,更不代表財政已經好轉,是否適合拿出來發,有待商榷。

所謂稅收超徵是指政府稅收實徵數超過前一年所編的預算數,超徵可能是景氣大好,以致實徵數超過預算數,但也可能是前一年預算數低估所致,因此稅收超徵不必然代表當年財政有餘,極可能依舊短絀。

我們就以近十年(101~110年)中央政府決算(不含地方政府)為例,這十年裡有七年稅收超徵,但稅收超徵的年度,財政情況很好嗎?未必如此,依決算報告,這十年裡有五年仍是入不敷出,若加計特別預算這本帳之後,這十年有八年是入不敷出,也就是十年裡有八年仍得舉債度日,如此說來,稅收超徵多數時候只是機會稅的眷顧,並非財政情勢真的改善。

以民國104年為例,這一年中央政府稅收超徵1,400多億,但經決算財政赤字仍有100億元,加計特別預算後,赤字擴至186億。再看一例,110年稅收超徵3,000多億,決算後果然有2,900多億賸餘,然而加入特別預算之後,財政赤字依舊逾1,400億,稅收超徵未必代表財政好轉,於此可知。

要衡量我國財政好不好,至少要看三本帳,往年常常是一本帳平衡了、有賸餘了,加了第二本帳就入不敷出了,加了第三本帳,就更令人擔心了。簡單講,第一本帳就是中央政府年度總預算,第二本帳是跨年度的特別預算,第三本帳是非營業基金的預算。這些年政府官員常說我們財政平衡了、稅收超徵了,所談的都是第一本帳。不過,只要把特別預算這第二本帳加上去,所謂財政平衡也就露出馬腳了,因為特別預算的特別之處就是其舉債不受公債法的限制,因此那些在年度預算找不到財源的計畫,全都跑到特別預算。近年耳熟能詳的前瞻計畫8千多億、防疫紓困方案8千多億、海空戰力提升計畫2千多億、新式戰機採購計畫2千多億,筆筆龐大的預算皆來自舉債,這筆帳不會列在年度預算裡,因此年度預算、決算或有機會平衡,但一加計特別預算,便現出原形。

廣告

這只是第二本帳而已,若再加上第三本帳,我們政府的財政情況更令人擔心,第三本帳包括科學園區作業基金、交通作業基金、經濟作業基金、營建建設基金等非營業基金,這些基金經常舉債進行建設,迄110年所累積的債務也高達6,700多億元,這同樣不會在年度預算的第一本帳出現。

由此可知,要看懂台灣財政至少得看這三本帳,但近年政府高層只專注於第一本帳,於是把稅收超徵視為財政情況很好,可以還稅於民,此一思考忽略了膨脹中的另兩本帳。事實上,依國際貨幣基金(IMF)所定義的公債,110年我國已達7.4兆元,財政壓力繼續升高,財政並沒有那麼寬裕。

這次還稅於民,可以說是一連串誤解的結果,重新審視財政統計為當務之急,如今最易為外界混淆的三本帳,散置於不同地方,不論其累計的債務,或者是年度舉債的情況,資訊都是模糊的,有時只有預算數而找不到決算數,相關註解有時更不知所云,對於想了解財政情況的人,這是一個可怕的障礙,而當人人望之卻步,財政的核心工作乏人問津,而稅收超徵反而引起共鳴,實在悲哀。

如今財政統計的問題不少,歷年用辭也未見統一,例如相關報告有時看到收支賸餘、有時又看到歲計賸餘、有時又看到歲入歲出的餘絀,一字之差,內容互異,加以分列於三本帳,要了解財政真相得有福爾摩斯的精神才行,莫說一般人看不懂,恐怕也府院高層也未必能理解。

我們認為,眼前最重要的就是把這三本帳做個整合,分年陳示各年收支、累計債務,以讓我們可以一望即知我們政府到底一年花多少錢、借多少錢、累計多少負債,當數據清楚,用詞明確,非僅有助提升國人的財政常識,也可以讓府院洞悉財政真相,對於健全財政,這是極重要的一步。

《太史公自序》一文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司馬遷只以兩個數字來表現出那個時代的紛亂,並以此警戒後人勿失其本,陳示數字如此有力,解釋數字如此直率,財政官員應以太史公的精神改善紛繁的財政統計,修正模稜兩可的解釋,如此國家財政才能行穩致遠。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純網路保險公司正式開放 金管會明年8月開始受理申請執照
英業達 攻5G專網智慧工廠
大宇資業外補 11月每股賺13.4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