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大陸兩會 將在激烈的美中AI爭霸戰中登場
新春過後,大陸全國「兩會」(人大、政協會議)3月初將登場,擴大內需是外界關注重點,但近期引爆全球話題的,莫過於「深度求索」(DeepSeek)發表低成本人工智慧(AI)大模型R1後,震撼全球科技界,顛覆近年外界認為發展AI必須要靠鉅資投入、高階晶片、巨企主導的觀念,也預示了美中以AI為主軸的科技霸權之爭將愈發激烈。
DeepSeek1月20日透過「蒸餾」技術推出的R1模型,在全球排名取得驚人表現,足以與OpenAI、谷歌、Meta等美國競爭對手抗衡,尤其投資成本僅約美企巨頭的20分之1,這起黑天鵝事件27日讓美股大地震,輝達、微軟等市值一夕蒸發約1兆美元。
近年為防止大陸AI產業崛起,美國窮盡心力,但反逼使大陸業者另闢蹊徑,走出一條不同於西方業界的「小而美」道路。DeepSeek橫空出世使美國在AI的領先地位受到挑戰,顯示即便在層層禁令下,大陸依然有能力突圍。
只是美中AI賽局的走向,仍應冷靜看待。
不論美國今日在AI領域仍掌握各方面優勢,歷史上,美國在科技領域也不乏有面對挑戰,最終逆轉勝,比較著名的至少有兩件事。首先是二戰期間美國與納粹德國的原子彈之爭,德國起步雖較早,但美國隨後啟動「曼哈頓計畫」,並在奧本海默主持下率先研發出原子彈,從而取得二戰勝利。
第二件事是美蘇長達數十年的太空競賽。起因是蘇聯1957年10月搶先美國,成功發射史普尼克(Sputnik)人造衛星,一度讓西方世界陷入焦慮。受此刺激美國急起直追,隔年初成功發射衛星入軌,並推動成立太空總署(NASA),與蘇聯展開長期太空競賽,最終拖垮蘇聯經濟。
儘管DeepSeek令美國在政治上有些尷尬,但鑒於歷史,及2023年8月華為發布Mate 60新機引發美國針對中芯國際及半導體設備輸中的制裁等前例,斷言美國的科技封堵措施失敗尚為時尚早,但可關注美方接下來可能的行動。
首先,DeepSeek或可讓美國藉此調整、修正其AI研發與管控計畫。美方雖在2022年對先進晶片實施出口限制,但執行緩慢,直到2023年禁止包括H800等降規晶片輸中為止,約一年的時間足以讓陸企透過各種管道囤積大量晶片。
Anthropic執行長Dario Amodei近日針對DeepSeek指出,美對中不存在管制鬆綁的問題,目前美企擁有數百萬顆高階GPU進行AI訓練,若大陸能獲取數百萬顆先進晶片,美中AI技術將並駕齊驅,可能導致全球科技格局更加不穩定。美國新任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更直言,將對大陸獲取包括先進AI晶片在內的技術實施更強力限制,確保美國的領先地位。
預料今後美對中技術管制將更趨嚴格,除延續對晶片的限制,為防止中企透過蒸餾美國先進大模型進行超車,可能對模型的分區進行封鎖,並關注科企巨頭在海外的投資與合作案。
其次,在美中以AI「賭國運」下,AI軍備競賽難以避免。大陸投行界去年預估,未來六年大陸對AI產業的投資額可能超過人民幣10兆元;近期中國銀行率先宣布,未來五年為AI全產業鏈提供不少於人民幣1兆元的馳援。
美國砸錢也不手軟。川普就任總統隔日就宣布由OpenAI、軟銀、MGX及甲骨文共同推動5千億美元的AI基礎建設項目:「星際之門」,猶如啟動AI版「曼哈頓計畫」。微軟、谷歌、Meta與亞馬遜等美國科技巨擘也不受DeepSeek影響,持續加碼投資AI領域約3,200億美元。
最後,決定AI發展的數據、算力,中美各有擅場,但關鍵的創新或將決定成敗,這意味著今後AI教育工作的落實,及對頂尖人才的扶持與挖角,都將更激烈。美國採取封堵僅能拖慢大陸腳步於一時,唯有持續創新方能確保長期優勢。正如同美國前商務部長雷蒙多卸任前所言:「打敗中國的唯一途徑就是保持領先,在創新方面超越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