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壯世代可為社會貢獻更多
近期台灣社會因為新青安房貸「弄巧反拙」,再度引爆居住正義、世代正義的話題。年長者批評年輕人不努力,「一代不如一代」;青年人則抱怨,明年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只會加重年輕族群的負擔。要化解世代對立的嚴肅課題,除了政府必須想方設法,擁有相對豐富資源的壯世代(Strong Generation),亦即戰後嬰兒潮世代(1946~1964出生),也應思考為社會貢獻更多。
「一代不如一代」,似乎是每個上一代對下一代的口頭禪。十幾年前曾有一本名為《笨蛋,問題出在四年級》的書,內容指「三年級」(民國30年到39年出生的族群)規劃了十大建設,對台灣的經濟成長貢獻卓著。反之,民國40年以後出生的族群,即所謂「四年級」,享受了經濟成長的果實,卻設計了代工模式,讓青年人在低薪環境下只能躺平。
這樣的說法,四、五年級生當然不會服氣,因為沒有他們胼手胝足的努力,台灣也無法締造經濟奇蹟。更何況代工模式與產業群聚,使台灣成為國際大廠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也為台灣帶來源源不絕的成長動力。但在贏家的詛咒下,過去太成功反而種下了未來可能失敗的種子,守著過去的成功模式,卻未思改變以因應環境的變化,恐將導致青年世代無力翻身。
壯世代(包括政府在內)的保守觀念,大致反映在下列層面:
第一,房地產的炒作:壯世代的組群,因為過去的奮鬥累積不少資產。但在「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下,以投資房地產、累積財富為傲。近年來,台灣房地產漲幅驚人,扣掉3成公設,台灣(尤其是雙北、竹北)的「房價所得比」在亞洲國家中名列前茅,加以台灣的社會住宅率低於1%,在亞洲國家位居後段班。不斷上漲、失控的房價,導致沒有富裕家庭背景者只能徒呼負負、無力置產,甚至連租房子都成問題。
第二,抗拒改變,社會進步緩慢:例如因為代工模式太成功,相對輕忽品牌的經營與創新的投資。科技業的蓬勃雖為台灣創造了大量出口,但代工業者逐水草而居,就業與創富機會無法廣被國內大多數青年族群。又如重製造輕服務,在低利率導致游資充斥下,政府卻未積極推動服務業鬆綁與產業化服務業的配套,造成眾多資金都流向高報酬的房地產、股市,無力創造高階的就業機會。
而青年人低薪、躺平,將造成不少社會問題。首先,青年人再怎麼努力,薪水也趕不上通膨及房價上漲,以至於社會沒有進步的動力。反映到現實社會上,不信任政府、反對政府政策、社會治安惡化、校園暴力頻傳。再者,鋌而走險,詐騙集團利用青年人低薪、無助、追求短利的行為,導致詐騙案件叢生、台灣淪為詐騙之島。
為了扭轉社會亂象,政府及三、四、五年級的壯世代如何回饋社會、協助年輕人茁壯,我們提出以下的建議:
在政府方面,其一,推動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對主管部會設定鬆綁、產業化的績效指標(KPI),才能將保險資金、游資導入長期照護、金融理財、雙語教育、國際醫療等領域,方能造就新的商業模式,為青年人創造高薪就業機會。
其二,設立跨部會合作機制及KPI,解決青年低薪及住房的問題:青年低薪、高房價並非單一部會、單一政策工具可以解決的。在行政院下設立跨部會合作機制,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其三,成立「類主權基金」:利用部分的外匯存底、勞退基金成立類主權基金,投資新一代的產業及新創企業,創造更多高薪的就業機會。在AI、5G、新領域的國際競爭下,政府必須提供更多資源,才能使台灣在新領域上有所突破,也為青年人創造更多的商機。
在企業方面,其一,企業界考慮成立公益平台協助年輕人,透過平台捐贈或提供知識、經驗來協助年輕人,並釋放更多資源給年輕人。
其二,成立基金、創投協助青年人,創造更多未來的空間。其三,青銀共居、青銀共學,營造青年人與銀髮族有更多互動的機會,藉由經驗分享、幫助青年人快速成長。
當然,青年人也必須自立自強、勤學而不是選擇躺平,當每個人都奮鬥向上,將對同儕產生向上成長的壓力,社會也會一步步步上繁榮、公平的軌道。
有位知名企業家曾說過:「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幫青年人打造一個發光發熱的舞台,我們的離去是不道德的。」有鑑於此,寄語四、五年級的壯世代,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必須揚棄守舊觀念,並提供資源回饋社會,同時,適度放手、釋放資源,為青年人打造一個揮灑空間、茁壯成長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