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台灣金融商品的發展趨勢與問題

金融市場的理財商品發展,近期出現了引人矚目的新變化。創下連續12年配息且填息紀錄的元大高股息(0056)ETF,決定把配息方式由年度收益改為每季收益配息,並加入收益平準金制度,維持配息的穩定性。而年初以來興起的債券投資熱潮,累計已有13檔債券ETF申請追加規模,額度高達2,600億元,惟市場粥少僧多,長天期美債ETF商品仍出現溢價愈來愈高的現象。

上述的改變,堪稱上半年理財市場的兩大事件。前者主要與市場競爭白熱化有關,另一也主打高股息的商品-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ETF,成立僅三年,受益人數與規模急起直追,儼然證券市場的新國民ETF,確實讓老字號的商品承受極大壓力,並在配息方式和條件上,做出相同的修正。至於後者,則是配合美國聯準會(Fed)升息進入尾聲,出現的新投資趨勢,因標榜享有高殖利率的同時,資本利得也有機會於降息後大幅提升,加上發行機構為債信評等最佳的美國政府,後市頗為看好,受到投資人的追捧。

這些商品之所以搶手,凸顯「高報酬率」的包裝與設計方式,足以打動人心。換言之,此類型商品能夠大發利市,恰如其分的反映了台灣金融市場的一大弱點:長期的低利率環境下,追求穩定報酬的投資人,亟需要於市場上得到充分的滿足。在此利率反轉、順應情勢的新型態商品陸續出爐的此刻,必須好好想一想,台灣到底需要發展什麼樣的金融商品。

先從投資人的背景觀察。台灣的人口結構逐步進入超高齡社會,預估到2025年時,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現階段的老齡族群,剛好經歷過經濟快速成長的時代,薪資待遇與財富累積都超過上下兩代人,且他們多數從產業界出身,對財富管理知識數一知半解,這一群「有錢的老人」非常需要穩健的理財建議。另一方面,這些年隨著台商鮭魚返鄉,長年於海外打拚事業的富有人士,同樣也是報酬穩定商品的支持者,畢竟財富累積到相當程度後,將本求利才是投資的鐵律,欠缺對風險性商品的投資偏好。

廣告

把時間往前推,從商品面看台灣的金融市場,不得不說,追逐優於偏低定存利率的固定報酬型商品,確實是多數投資人的優先選項,洞悉投資人心態的金融業者,自然順勢而為的開發類似的商品,爭取投資人的資金挹注。例如多年之前,類定存保單相當風行,堪稱是每家保險業者的基本配備,這些保單商品配合解約條款上的技巧性設計,讓保戶可以把保單當存單,而5%左右的利率水位,明顯高出同天期定存利率數倍之多。之後因監理機關不願保險業者捨本逐末,把保險公司當作吸收存款的銀行開,忽略了保險本身的價值,禁止此類商品的銷售,才逐漸在市場上消聲匿跡。

另一個明顯的例子,是發生在證券市場上存股族的興起,而存股的標的,又以金融股為主要的選項。金融股的特色是,股價普遍不高,20元上下的可選擇標的比比皆是,對於財富基礎並不雄厚的投資人而言,並不難入手,加上金融股股價相對穩定,雖不易漲也不太跌,除非出現特殊原因,每年提供4%~5%的現金股息殖利率並不困難,報酬相對於其他類股穩定的多,同樣以打敗定存為號召,成功取得了投資者的認同。也因此,配息方式設計得宜的高股息ETF,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在台灣的市場上,自然就不足為奇了。

但要提醒的是,由於高股息且報酬穩定的金融商品,很容易在台灣大受歡迎,以此名義詐財斂財也容易得逞。日前爆發的不動產借貸媒合平台「im.B」詐騙案,涉嫌違法吸金25億元,受害民眾多達數千人,災情相當慘重,即為一例,要如何對這類在台運作的P2P借貸平台進行監理,是商品發展時政府必須認真面對的另一考驗。

台灣是個以產業為主體的經濟社會,我們的金融商品豐富程度,確實難以媲美香港和新加坡等金融中心,但針對市場的特性,集中精力發展報酬穩定的固定利率型商品,並控制好市場的紀律,我們的金融市場仍大有可為。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徐秀蘭:能源政策明確 就能拚出產業需要的電
斷鏈+疫情 Q3全球貿易量萎縮
中鋼明年元月、Q1內銷開平低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