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以公公併推動台灣金融再出發

今年前五月,公股金控中獲利表現最好的兆豐金,不過排名第五,累計獲利133億元,僅排名首位富邦金394億元的3分之1。圖/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前五月,公股金控中獲利表現最好的兆豐金,不過排名第五,累計獲利133億元,僅排名首位富邦金394億元的3分之1。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新金控與新光金控的新新併預計7月完成,緊接著還有永豐金併京城銀,以及玉山金併保德信投信等案件正在進行,加上早先完成的富邦金併日盛金、凱基金併中壽等案件,由民營金控發動的合併大潮已來臨,不論著眼於壯大規模或截長補短,台灣金融機構想要長遠發展,合併是必須要走的一條路。

相較於民營金控的動作積極,公股金控對於整併則聞風不動,頗受期待的公公併沒半點影子,公股金控旗下子公司間的合併,身為大股東的財政部,都以整併可行性及綜效無共識為由而一筆帶過。以往公股金控旗下擁有老字號銀行的品牌優勢,尚可在金控競爭上保住中段班,但面臨民營金控透過併購日益壯大,已面臨每下愈況的新挑戰。

以總資產規模來看,公股金控資產最雄厚的台灣金為7.06億元,原排名市場第四,但新新併完成後,將被擠至第五名;公股金控除了台灣金和合庫金,其餘總資產都低於5億元,若民營金控持續併購,原地踏步的公股金控只會愈來愈劣勢。尤其讓人擔心的是,公股金控的獲利引擎,明顯較民營金控不足。

目前五家公股金控,清一色都以銀行為主要引擎,部分公股金旗下設有保險子公司,但從規模來看,頂多只算螺旋槳,獲利能力更難以和大型民營金控的銀行、保險雙引擎相抗衡。若以飛機比喻,民營金控靠多引擎可飛國際長程航線,單引擎的公股金控,經營國內短程航線也許沒太大問題,想要飛往國際就明顯力不從心。

比較金控經營最重要的指標之一「獲利能力」來看,以前五月來看,公股金控中表現最好的兆豐金,不過排名第五,累計獲利133億元,僅排名首位富邦金394億元的三分之一。公股金控不論比規模或比獲利,都出現一再被民營金控超車的警訊。

政府對公公併並不努力促成的主要原因是,公股行庫背負著政策性任務,也要考慮到企業文化融合,以及員工權益的保障等,理由百百款,但如果公股金控的規模、獲利每下愈況,一再被民營金控機構超車,就政策面而言,其實也發揮不了市場領頭羊的效果或定錨作用,可能最後會淪為配合政策的樣板機構。

至於所謂的企業文化融合、保障員工權益等前提,也是搪塞的成分更多一些,難道民營金融機構之間的整併,就沒有員工留置等問題嗎?整併過程如果處理不好,金管會這一關也過不去,更不要說還有勞動部把守最後的關卡。再退一步講,若民營金合併可以做到保障員工的權益,公股金卻擔心難以辦到,而對合併裹足不前,問題究竟出在哪?不言而喻。

徐志摩西湖記中提到的名言「數大便是美」,這句話已不適用於如今台灣的金融業,超過十家的金控家數,放眼世界比較確實過多了些,以星展銀行的發展經驗來看,與其考量數量問題,保留現有公股機構不動,還不如透過整併、擴大規模,創造出一家即使擺到國際舞台上,一樣具有競爭力的公股金融事業,對於政策推動、扶植產業等公共目的也會更有利。

今年剛舉行過的上市櫃企業股東會,多家民營金控透過改選,二代接班的態勢已經成氣候,經營階層逐漸注入新血、走向年輕化,反觀公股金融機構董總高齡化的現象,近年來日益嚴重,如果透過公公併的整合,一方面提高公股金控競爭力、減少高層酬庸的質疑,也能趁機好好整頓,幫存留下來的公股金上緊發條。

行政院要全力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留財的前提是要先做到留才,公股金融這兩方面的競爭力都顯然不足,整併堪稱協助轉型成長最好的方式,即使沒辦法立即成軍,至少要拿出態度來,將推動公公併作為台灣金融再出發的另一項改革指標。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聯茂需求喊燒 2022季季旺
邁斯科生醫 獲日商投資合作
12檔補漲股 外資買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