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臺灣人要注意AI的負面效果
假如您上網搜尋「AI教父」4個字,在主要搜尋結果的八頁當中,前四頁都是有關美國NVIDIA 公司創辦人執行長、臺灣出生的黃仁勳的很多的新聞。顯然台灣很多人認為黃仁勳是AI教父。事實上黃仁勳是很成功的企業家和經營者,但是他應該不是電腦演算界所稱的AI教父( godfather)。世界公認的AI教父是辛頓 (Geoffrey E. Hinton),或者也包括跟辛頓同時在2018年獲得年杜寧獎(Turing Award) 的另外二個電腦工程師。杜寧獎是公認的電腦演算界的諾貝爾獎。
臺灣人認錯了AI教父除了因為黃仁勳是在臺灣出生引以為榮以外,多著重AI對生產力提升的潛力,對台灣半導體、高科技產業、經濟、股票的正面影響。相對的,如假包換的AI教父辛頓卻在辭去Google的AI團隊以後在今年五月接受紐約時報的專訪時說,他很後悔參與AI發展的工作,他認為AI發展因為競爭很容易失控,或甚至由壞人控制,造成人類的災難。而晚近AI發展速度之快如脫韁野馬,是他決心即刻辭職跳出來警告世人的原因。
AI比核能更複雜難控千萬倍
AI一如核能,可以造福人類亦可以是人類的禍患。兩者的主要的差別在於核能的初始發展並不起於私人企業,至少當時的政府,不管是美國或蘇聯很早就注意到;而當初政府不是壟斷核能,就是有足夠的時間發展出一套管理與管制的方法。核能的武器利用,最後由於參與者懼怕互相毀滅、以致造成恐怖平衡而尚未出事。AI 則大異其趣。AI在中國由共產黨壟斷,自有其政治算計;而在西方如美國則由私人公司發展,即使是負面的東西廠商也不免有「我不做,別人也會搶著先做」的心態與倫理困境,管理規範之難可以想見。
歐盟作為一個市場,在規範新興科技方面一向比美國式的資本主義更為積極。針對AI有關的問題,歐盟在6/14通過了「歐盟人工智慧法草案」,而在AI發展最快的美國,連推出聊天機器人Chat GPT 的 OpenAI的執行長在出席參議院聽證會時也贊成儘快提出管理規範。OpenAI是微軟的關係企業。幾天前(6/16) 比爾蓋茲在北京被奉為習近平「今年接見的第一個美國朋友」,而其中話題竟包括AI合作,還真令人震撼。
和歐洲一樣,對於AI,台灣做為消費者的角色多於發明者。為了保護台灣與台灣人民,政府的角色可能要更積極一些了。最好不要在台灣大幅受害以後還無「法」可施。不信,2024選舉季節一到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