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誰來為台灣農業插上「智慧」翅膀

智慧農業已是必然趨勢。圖為「水稻智慧間歇灌溉技術」透過手機App可隨時監看水位,進行間歇灌溉,節省水資源。圖/本報資料照片
智慧農業已是必然趨勢。圖為「水稻智慧間歇灌溉技術」透過手機App可隨時監看水位,進行間歇灌溉,節省水資源。圖/本報資料照片

極端氣候、流行疫病、環境惡化、全球經濟衰減、能源短缺及天然資源稀缺,推高食物生產及消費成本,農業部門面臨重大考驗,正積極改善糧食生產環境,推動食物系統轉型、提高糧食體系對氣候韌性。想從傳統依靠經驗和直覺的農業,轉變為以環境永續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實現「四個更好」(更好生產,更好營養,更好環境,更好生活)目標、相當程度取決於技術創新(含教育)。由於先進的無人機(UAV)、無人地面車輛(UGV)、圖像處理、機器學習、機器人、大數據、雲端運算和無線傳感器網絡(WSN)、農場管理訊系統(FMIS)等技術進步,相繼投入農業領域,有研究指出使用物聯網的傳統農場,產量增加1.75%,灌溉用水量下降8%,智慧農業已成為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業正在經歷新的演變。

實施智慧農業需要昂貴的投資,有賴政府在法規、政策及經費上大力支持,由於採用這些技術涉及不確定性和權衡取捨,因此如何讓農業部門和農民充分了解,運用數位化的好處,並加以運用至關重要。德國政府透過試驗示範的方式,對農民進行數位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培訓和教育,並投入財政資金支援農民應用數位創新;日本政府積極推動無人智慧型農業,還提撥了上千億日圓預算投入相關研究,許多企業看好發展前景;歐盟也投入大量人力和經費發展智慧農業,還支持設置了FaST(Farm Suitability Tool ) 數位服務平台,可為歐盟農民提供多元服務;中國大陸則加大「科技興農」的力度,獎勵科技型企業投入新創,積極運用5G、物聯網、衛星遙感等資訊技術(如華為、先正達等),建設數位養殖農(牧)場,從播種到收穫靠一部手機就能搞定,日前有中國大陸企業,發佈無人駕駛農業機械作業品質的企業標準,有利掌握農業數位化國際標準制定的話語權。

數位農業已進入加速發展期,有願景但也有風險,未來還需加強資料權屬、資料治理、資料使用的倫理和安全性管控。而台灣政府雖然也強調發展數位智慧農業卻缺乏整體布局,並未落實(如給農民更好教育和培訓、信息共享、投資獎勵等),進展有限且高端農業科研人才暨經費嚴重不足,目前台灣農業施政仍多專注於補貼農民,而不是將經費用於建構具極端氣候復原力,節約水土能源資源,確保食物安全,提高農民生產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新生產模式,前景令人憂心。

廣告

未來農業發展取決於效率、永續和可實用性。展望台灣農業未來仍須面對極端氣候干擾、水土資源稀缺、農業勞動力嚴重不足、產銷調控不易等挑戰,當務之急應優先把過去累積的農業改良、生產管理經驗及技術,轉為數位化,因為數據已成為現代農業中,幫助生產者做出決策的關鍵要素並加入創新科技,原因在於作物所提供的信息,只有在有效的數據分析暨管理下,才能轉化為有利可圖的決策,創造更多的利潤,同時可避免資源濫用和對環境污染。

有感於農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龍頭」,帶動作用明顯,且智慧農業不僅商機龐大(包括品種、技術、設施、服務等市場規模達上億美元)也符合ESG(環境Environment、社會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不少上市公司越來越重視ESG投資。如何善用台灣在IT產業的領先優勢,透過異業結盟,為傳統農業插上「智慧」翅膀,並培養能充分利用該項技術能力的新生代年輕農民,攸關台灣農業未來的興衰,世界農業智慧化步伐正在加速,台灣必須跟上!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寧德時代 最大鋰電池基地投產 福鼎廠逾人民幣千億產值
千金股年底競速 大立光王者回歸 掀比價
16檔泛綠能概念股 潛力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