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正視疫情與通膨效應的社會風險

受變種病毒及通膨干擾,台灣下半年起將面對許多內、外在不利因素,除影響經濟成長,政府更應重視可能衍生的社會風險,及早未雨綢繆妥適因應。圖/本報資料照片
受變種病毒及通膨干擾,台灣下半年起將面對許多內、外在不利因素,除影響經濟成長,政府更應重視可能衍生的社會風險,及早未雨綢繆妥適因應。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社會近期瀰漫一股焦慮不安之氛圍。進一步觀察其背後癥結,並非擔心年底地方選舉競爭所延伸的族群對立,或是受到中共武力擾台所爆發之戰爭恐懼,而是憂慮全球新冠肺炎不斷出現變種病毒,恐讓逐漸緩和的國內疫情再度升溫,以及國內通膨迄今持續高檔,恐讓開始復甦的民間消費再遭波及,兩者相互效應衝擊經濟成長所延伸的社會風險。

先就前者觀察,全球新冠疫情於1月19日創下單日新增確診人數4,079,557人高峰後逐漸轉為緩和,尤其4月中旬之後降至百萬人以下,為高峰時期的1/4,6月上旬更下降至50萬人以下。然而,此一光景維持不久,隨著變種病毒現蹤,使得6月下旬單日新增確診人數重返百萬人,7月下旬之後皆在百萬人以上,全球新冠疫情再度升溫。

台灣亦不例外,在政府嚴格管制,以及民眾高度自律下,單日新增確診人數皆維持在百人以下;不過,隨著全球不斷衍生變種病毒,加上為與國際接軌,逐漸鬆綁邊境管制,以及放寬社會活動規範,造成疫情從4月上旬起再度復燃,5月3日突破2萬人之後急劇增加,5月27日創下94,855人新高。雖7月之後單日新增確診人數降至3萬人以下,但並未達到所期待的目標。

此外,值得重視的是,今年元月新興「Omicron亞型」變種病毒BA.4及BA.5於南非現蹤後,與omicron之前的傳播路徑類似,先向歐美各國蔓延,再向亞洲各國擴散。依據國內公衛學者分析認為,未來兩款亞型變種病毒勢必侵襲國內社區,甚至可能爆發流行;再者,各國調查研究發現,兩款亞型變種病毒均具較高傳染能量及免疫逃脫特性(Immune-escape),使得確診及住院人數明顯增加,其傳播範圍對經濟社會造成的風險,不容小覷。

廣告

再就後者分析,去年以來全球呈現40年來頗罕見的通膨現象,與國際經濟連結頗深的台灣,自從去年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開始蠢動、8月突破2%,迄今持續12個月維持2%以上,尤其今年3月以來通膨年增持續五個月超過3%。雖7月CPI年增率降至3.36%,但6月達到3.59%,創下14年來新高,無疑顯示台灣經濟難以自外於全球通膨持續高檔的壓力。

雖部分學者專家指出,隨著晶片短缺、糧價飆漲、油價動盪、運輸瓶頸等讓物價上揚的動能加以解決,預估今年下半年度全球通膨壓力可以緩和,使得台灣不致陷入「滯脹」危機。但部分學者專家則是認為,台灣先天資源有限,加上國內市場規模狹小,無法忽略通膨嚴重衝擊全球重要市場需求,其後續效應對經濟社會的風險,更加難以掉以輕心。

舉例來說,美國是台灣許多產品出口的重要市場,依據最新數據顯示,今年6月CPI年增率9.1%創下41年以來新高,雖7月降至8.5%,呈現降溫現象,但核心物價仍然高檔。美國聯準會於6月大幅升息後表示,為能抑制通膨,並不排除持續升息。不過,卻又無法忽略在聯準會大幅升息下,是否可能對民間消費造成排擠效應,其市場萎縮結果勢必反映到減少海外訂單。誠如主計總處最新經濟展望指出,全球外需轉弱,恐將影響下半年度出口動能,可以發現其端倪。

再者,在此波通膨中,國內食物類別價格普遍飆漲,其中除了稻米之外,黃豆、小麥、玉米等產品必須依賴進口,顯示民生物資依賴進口之深,極易因國際糧食價格動盪而造成食物類別價格上揚;即使是少數進口替代的蛋肉、蔬果等產品流通體系,在通膨疊加向後傳導下,難以滑落。此外,物價上揚向後傳導存在時間落差,導致民間消費衰退,讓終端需求轉弱向後延伸至明年,加上7月調漲電價,以及提高基本工資等因素,在無形中增加廠商生產成本,其盈餘衰退結果勢必波及至減少勞工雇用。

很顯然地,新冠變種病毒不斷衍生侵襲,加上通膨未見滑落曙光,不但對各國的出口、投資及內需消費產生嚴重後續效應,甚至為未來全球經濟成長之影響關鍵變數,使得國內重要經濟智庫先後下修今明兩年經濟展望。整體而言,台灣從今年下半年度起將面對著許多內、外在不利因素威脅,在導致經濟成長轉弱機會漸濃的同時,政府更加需要重視其後續效應所可能衍生的社會風險,同時未雨綢繆妥適準備相關因應措施。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大成:黃小玉價格回不去了
台積赴日設廠拍板 化工股沾光
央行下指導棋 鍘養地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