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經濟V型反轉趨勢已成

大陸十一長假出現旅遊潮及消費熱現象,有媒體稱「報復性消費」,卻引發訊息真偽之爭。依據大陸文化及旅遊部統計,8天黃金周假期,大陸國內旅遊人數達到6.37億人次,相較去年同期的8.06億人次,恢復將近8成,已實現國內旅遊收入達4666億人民幣,達去年同期的7成。無論從正面或負面角度解釋,十一長假確實為大陸內需消費注入了活力,也為下半年經濟復甦提供重要的動力來源。更不用說,依據大陸商務部數據,8天長假的零售及餐飲重點監測企業銷售額約1.6兆人民幣,日均銷售額比去年成長4.9%。

只是,部分見不得大陸好的媒體,針對大陸文化及旅遊部的這份數據,卻提出完全相反的看法。這些媒體認為,即便大陸疫情管控良好,使得民眾出遊意願大舉提升,然而對比去年同期的人數與收入,卻是分別大減21%及30%。因此據此推論,大陸十一長假出遊狀況並沒表面上那麼熱絡,消費支出仍然疲弱,習近平大力鼓吹的內循環經濟,恐怕難以發揮實質作用。確實,數字不會騙人,但解讀立場與方向,卻可能誤導一般大眾的認知。

兩個南轅北轍的說法,何者較有道理,其實不難判斷。從疫情一開始的封城措施,導致百業蕭條,嚴重衝擊觀光旅遊、餐飲住宿等內需服務產業,到現在逐漸恢復生機,大陸內需消費市場的表現,可說是一個月比一個月好。從中國國家統計局每月公布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銷售數據可以清楚看出,最嚴峻的2月分,衰退幅度高達20.5%,創下歷史最差紀錄。但自此之後,開始反轉向上,逐月走揚,最新8月分數字已不再衰退,恢復正成長0.5%,9月分預估,甚至可能再彈升至3%。這都足以證明,大陸整體消費復甦力道,相當強勁。

當然,若跟去年同期比較,這樣的復甦力道,略顯疲軟。不過,就如同一個大病初癒的患者一樣,在歷經新冠疫情這麼巨大的衝擊之後,想要馬上回到疫情未發生前的樣態,基本上沒有那麼容易。特別是在新冠病毒威脅仍未完全解除之際,能恢復到過去7、8成的程度,顯然已是水準之上的表現。

廣告

就以疫情防控著稱的台灣為例,在4月分疫情逐漸獲得控制後,5月開始同樣出現報復性的國內旅遊潮。各地知名觀光景點,萬頭攢動,飯店民宿,一位難求。理論上,在這樣的氛圍下,近幾個月的國內旅遊人次,應該會突破天際、創下新高。但實際情況,卻非如此。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5、6、7月分主要觀光遊憩據點遊客人數,平均每月為2013萬人次,雖較4月前明顯復甦,但若與去年同期相較,則是減少21%,恢復率僅為8成左右。對照大陸十一長假的出遊數據,兩者情況其實相當雷同。這或許也代表著,如果號稱防疫做得最好的台灣數據是可信的,沒道理大陸數據就不可信。

不可否認,面對這一波疫情的衝擊,大陸經濟所展現出來的韌性,已深深映入全世界的眼裡。不只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認為,大陸將是20國集團(G20)中唯一經濟正成長的國家,亞洲開發銀行(ADB)也強調,大陸今年經濟表現將明顯優於其他國家。首位提出金磚四國概念的歐尼爾更直言,2020年大陸將是引領全球經濟復甦的主要火車頭,而且到2021年底前,大陸成長動能不只能填補全球GDP的缺口,甚至可能扭轉頹勢,帶領全球經濟走出一波新的大多頭。

誠哉斯言。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的復甦,少不了大陸的參與。而大陸經濟回升的速度,則取決於內需消費的恢復情況。畢竟近10年來(2010-2019),最終消費支出對大陸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平均已來到59%,逐漸取代過去投資與淨出口作為主要經濟引擎的角色。這不啻也意味著,接下來消費的復甦力道,將強力左右大陸的經濟表現。

對此,大陸政府確實有樂觀的本錢。因為十一長假已經證明,只要疫情管控得當,報復性消費絕非癡人說夢。而由此驅動的經濟復甦腳步,想必也會更加大步。對北京而言,這無非也是最想看到的結果。特別是當外界對習近平想藉內循環帶動經濟的作法,還是半信半疑,甚至認為最終可能會以失敗作收之際,事實證明,經濟V型反轉趨勢已成,改革方向並沒有錯。

此外,必須留意的是,經濟結構改革與調整,非一朝一夕之功。現階段即使內需消費已逐漸步上坦途,但外部風險與不確定性,尤其是來自於疫情二次爆發與美國制裁等因素,依舊干擾著大陸經濟復甦的步調。在這方面,北京絕對不能掉以輕心。畢竟,沒有人想在短期內,連續面對兩次經濟急墜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