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缺工下,焊接還得重學?「離岸風電國產化」陷困境

三年前,蔡英文政府的「離岸風電國產化」風光上路;然而三年後今天,卻先後爆出台廠遭砍單、國產化比例降低,近日又被國民黨狂批「假國產」。為何變調?主要原因,除了近年大缺工,離岸風電外商,要師傅講英文,焊接這類基本動作,還得按照歐美作法從頭學等,在在暴露出台灣長期缺乏高階「做工的人」的困境。

2018年,是蔡英文政府開始力推「離岸風電國產化」的關鍵年。當時政府登高一呼,許多台廠如興達海基、世紀鋼、新光鋼,紛紛義不容辭加入國家隊,力拚台灣成亞太離岸風電供應鏈樞紐。

然而,三年後今天,一切卻不如想像美好,其中又以離岸風機的「雙腳」,也就是水下基礎,最為命運多舛。這部分國產化卡關嚴重,也讓政府主動「讓步」、調降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國產化比重,改成「只要60%國產化就好,剩下40%採彈性加分」。

究竟,關鍵的水下基礎是什麼?本該前途似錦的離岸風電國產化大夢,為何在水下基礎撞牆?《遠見》探訪各界專家,解出幕後困境,包括規格走歐美規,遇上大缺工潮,都是問題。

困境一、台廠不熟歐美規,焊接都能碰一鼻子灰

水下基礎就如「風機雙腳」,透過鋼構撐起整隻離岸風機,當中所需的關鍵技術正是「焊接」。

按理說,台灣不乏鋼鐵、造船業,焊接經驗充足,要跨入理應非難事,但現實是,不少業者投產後,都碰了一鼻子灰。

首先卡在規格。

「其實技術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你不在自家、是到人家的遊樂場,規則、方式都要按他的走,」台灣離岸風機基礎暨海事工程協會執行秘書李均憲直言。

廣告

因爲台灣沒做過離岸風電,生產規則都由外國開發商制定,不論材料、工序、工法,都得循歐美規,「就像本來開車習慣開右邊,忽然要開左邊,很困難。」李均憲說。

其次又卡在精度。

離岸風電的鋼構精度極為嚴苛、遠高於鋼鐵業,焊接時不容任何一點氣泡、誤差。一旦師傅不熟歐美工序、產生瑕疵,恐怕就得整批報廢。

新光鋼協理、前端風電總經理黃俊傑舉例,以水下基礎的斜撐來說,動輒就長達80至90公尺,若前端焊接角度差1度,終端可能就有好幾公尺的誤差,事後也無法補救。

此外,水下基礎鋼板比普通鋼板厚上近10倍,焊接時要掌握熱脹冷縮也更困難,若一端冷太快、另一端卻還在熱,即會產生偏誤。

「所以廠商受到很多挫折、很多訂單被轉走,不要說台灣喪失就業機會,有些連錢都還沒賺到,」李均憲說。

去年,負責承造沃旭風機的興達海基正是一例。焊接成品完工後四個月,卻爆出焊裂瑕疵,本來手握56座水下基礎、近百億元的大訂單,最後竟被砍到剩下10座。

沃旭離岸風電。蘇義傑攝
沃旭離岸風電。蘇義傑攝

沃旭離岸風電。蘇義傑攝

困境二、搶工大戰,還要師傅學說英文

據行政院公告的能源轉型白皮書預估,離岸風電產業將替台灣創造超過2萬個就業機會。如今,職缺確實如雨後春筍冒出,反倒是廠商空等不足人。

國發會調查,2021年離岸風電就新增近600個的職缺、比2020年總數多出近三成,然而,卻有57%廠商都反應招不到人、缺工,其中,又以焊接、品管、機電整合、塗裝等工作,招募最困難。

「焊接來講,國內高階焊工本來就不多,離岸風電knowhow又不同,人才、經驗累積自然沒那麼快,」黃俊傑說,焊工除了要額外上課、考照,更得透過長時間實戰累積、慢慢養成。

且就算克服專業技術,離岸風電還有一道「外語」高牆。李均憲解釋,離岸風電從教科書,到和外國技師協作,通通都要用英文,「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大障礙,英文不好的也不會想上船。」

對此,新光鋼、世紀鋼等台廠,都很有危機意識,也早在幾年前啟動人才培育因應。只是沒想到,人才養好了,卻還得面臨各界搶人大戰。

世紀鋼副總李育慶無奈說,2019年底開始,營造業景氣忽然大好、建商瘋搶焊工,有些培訓到一半的工人,見營造業可立刻上工、賺快錢,就跳槽轉行。同時,外國風機開發商也需本土人才,所以頻用高薪挖走台廠培育的高階人才。

「沒辦法,人才會排擠,我們這兩年的人才缺口還無法滿足,」李育慶說,目前世紀鋼仍持續造新廠、衝產能,將來人力需求只會愈來愈大,然人才供給卻遠遠跟不上。

離岸風電夯,全球掀起搶工大作戰。陳之俊攝
離岸風電夯,全球掀起搶工大作戰。陳之俊攝

離岸風電夯,全球掀起搶工大作戰。陳之俊攝

困境三、2025年大限在即,政府、開發商等不及

如果有足夠時間,台廠理應能逐步克服前述困境、完成風機國產化。但問題是,2025年能源轉型已大限在即,離岸風電進度卻嚴重落後,根本沒時間等台廠跨越學習曲線。

從進度來看,今年台灣本應完成291支離岸風機。然而,過去一年疫情干擾下,外國技師難來台、工程又延宕,導致目前只完成22支、達成率7.5%,政府、開發商都心急如焚。

對政府來說,無論如何、都要在2025年完成能與轉型、否則將失信於民;對開發商來說,風場建置不能延宕,不然成本將劇增,恐變賠錢生意。

在這兩者優先考量下,國產化再無奈也得讓步。於是,政府便在今年5月的「離岸風電區塊開發選商機制規畫草案說明會」,表明原定國產化項目,只要達成60%即可,剩下40%改成加分項目,對國產化台廠無疑是打擊。

「現在離岸風電還有不少部分處於起步、學習階段,是最需要政府幫忙和保護的。」李育慶直言,現在只能讓每家公司自立自強了。

他期待,在政府支持下,台灣離岸風電產業還是能逐漸站穩腳步,未來進而與國外抗衡,甚至外銷,真正成為亞太離岸風電關鍵供應鏈。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