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探搜-美元霸權難撼動 短期陷修正壓力
今年以來,全球金融市場興起了一股「賣出美國」(Sell America)的交易,令美國股、匯、債市同步承壓。這背後既有美國推動大規模對等關稅、內部債務問題升溫的衝擊,也有國際資金調整資產配置的影響。
近期,隨著美中貿易談判傳出進展,全球股市重回多頭格局,債市雖仍承壓但似乎已有築底跡象。不過美元疲弱的態勢卻仍在延續,市場關於「去美元化」的疑慮未消。
■美元結構性挑戰浮現但優勢依舊穩固
雖然美國GDP僅占全球約26%,但美元在全球外匯交易中占比高達約89%;SWIFT支付系統中美元占比約48%;國際債券發行約有49%以美元計價,且全球外匯儲備中仍有約58%配置美元。美元市場擁有全球最深最廣的流動性,無論投資高風險資產(例如美股),或是保值型資產(例如美元計價債券),美元市場都提供獨特的選擇與較高的透明度。
此外,美國資本市場創新能力強,開放度高,資金自由流動,使美元在貿易支付與儲備資產中的主導地位短期內難以撼動。
然而,挑戰美元地位的因素也不容忽視。一方面,美國內部政治兩極化、財政赤字快速惡化,削弱了美元作為避險貨幣的穩定性形象;另一方面,貿易保護主義興起,降低了美元在全球貿易結算中的使用需求。
同時,替代貨幣的潛力正在提升:歐元區若能持續深化債券市場,將有助提升歐元在儲備貨幣體系中的吸引力;人民幣則在跨境支付和資本項目開放上穩步推進。歷史經驗顯示,全球重大衝擊可能加速儲備貨幣格局變遷;回顧歷史,一戰後美元快速取代英鎊,近年來新冠疫情後的全球財政與貨幣政策變化,是否會再引發一輪變局,值得關注。
■評價面壓力可能導致美元週期性疲軟
就評價面而言,美元正處於高估的狀態。根據國際結算銀行(BIS)數據,無論是名目有效匯率或實質有效匯率,美元均明顯高於長期均值。歷史上,美元在1980年代末與2000年代初亦曾出現類似高估後修正的走勢。若美元進一步走弱,反而可能有助於美國削減龐大貿易赤字,強化出口競爭力,符合現任政府政策方向。儘管評價面本身不足以精準預測匯率未來12個月走勢,但中長期而言,美元要再度大幅升值的空間可能有限。
整體而言,儘管「去美元化」的聲浪變大,美元的結構性優勢和全球金融體系的依賴仍然穩固。但短中期內,美元評價偏高,加以潛在聯準會政策轉向,如降息或資產負債表重回擴張,可能使美元持續承壓。
預估未來12個月內,美元指數(DXY)低於100的機率為65%,其中該指數介於90~100區間的機率為55%;跌破90的可能性僅約10%;回升至100~110區間的機率為30%,高於110的機率則僅有5%。
對於全球投資者而言,美元走勢仍是資產配置的重要因素,如何在週期性疲弱與結構性強勢間靈活調整策略,將是後續資產配置的關鍵挑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