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問題 樓繼偉:應繼續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

中國前財政部長樓繼偉表示,有效遏止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增加,是今後必須解決的問題,且政府應繼續堅持中央不救助原則,地方政府不應抱有中央政府不會放手讓地方財政破產的幻想。

據《21 世紀經濟報導》報導,樓繼偉近日在《比較》雜誌上發表的《新時代中國財政體系改革和未來展望》一文中說,地方隱性債務通常由地方融資平台公司舉借,這些公司並非政府部門,地方政府也沒提供擔保。但出借方常常抱有「城投信仰」,認為當地政府不會讓融資平台公司破產。地方政府也常常抱有「救助信仰」,認為中央政府不會讓地方財政破產,最終會出手救助。結果政府的隱性債務越滾越大,通常發行「高息剛兌」結構性固定收益商品。

樓繼偉指出,近年中央政府不斷加強金融監管,不准發行這類商品,且中央政府不斷表態,要求堅決遏止地方隱性債務,規範地方融資平台公司,失去清償能力者要依法破產重整或清算。

「中央文件還明確,財政部也多次表態,中央財政堅決不予救助。在實際工作中確實沒有救助,一些隱性債務存量過高的地方,當地採取壓縮一般性支出、拍賣國有資產、債務重組等辦法化解。今後還應繼續堅持這一原則。」樓繼偉在文中稱。

地方債主要包括地方法定政府債務與隱性債務。法定政府債務是指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主要是地方政府債券,數據公開透明,因此也被稱為顯性債務。

財政部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末地方政府顯性債務餘額約人民幣(下同)35.1 兆元,較 2014 年末增加 127%,增長速度相對較快,主因是新預算法允許地方發債。新版預算法規定,中央財政、地方財政都可列赤字,分別透過發行公債和地方一般債券籌資。

廣告

隱性債務指地方政府在法定政府債務限額之外直接或承諾以財政資金償還以及違法提供擔保等方式舉借的債務。主要包括以下兩類:一是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等替政府舉借,由政府提供擔保或財政資金支持償還的債務。二是地方政府在設立政府投資基金、PPP、政府購買服務等過程中,透過約定回購投資本金、承諾保底收益等方式而產生的政府中長期支出事項債務。樓繼偉說,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餘額數據沒有官方統計數據,市場估計約 30 兆—50 兆元。

樓繼偉認為,中國政府推動改革開放以來,形成各地相互競爭的格局。這有利有弊,在一段時期內確實帶動經濟高速成長,但這種安排也出現有些地方違規舉債大搞基建的現象。新時代以來,中央政府改強調經濟高品質增長,這種格局已弊大於利。除了有效遏止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增加之外,政府需要重新調整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

防範與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是今年中國政府經濟工作的一大重點。去年中共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三個地方直接提及地方債,一處在防範化解風險部分,將地方債風險和房地產風險並列為今年需要著力化解的兩大風險,並要求「堅決遏止增量、化解存量」;一處在財政政策部分,要求財政政策發力保持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一處在總結部分,再次強調要加強地方債務風險可控。

更多鉅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