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日產本田合併破局 鴻海有機會
【時報-台北電】日本共同社引述消息報導,日產汽車稍早已向本田汽車表達有意終止合併協商,假設雙方最終協商正式破局,意味著鴻海收購日產的計畫有望再度浮上檯面。6日收盤日產股價強彈7%,本田股價下跌4%,鴻海股價則上漲1%。
而針對媒體有關收購日產的報導,鴻海官方表示不對此進行評論。
外界普遍認為若日產與本田解除基本合意書(MOU),將化解鴻海收購日產面臨的主要阻礙。根據日產與本田簽訂的MOU,若其中一方脫離合併協商並與第三方達成購併協議,必須支付1,000億日圓違約金。
接下來鴻海可能採取不同策略重新布局日產收購計畫,其一是先密切觀察日產營運走向再適時以金主之姿出手相助,其二是直接向日產提出收購提案。
回顧去年12月,日產與本田宣布將在2026年8月成立聯合控股公司的消息震驚業界。當時日產及本田打算雙雙下市,納入聯合控股公司旗下,但後來日產遲遲不制訂事業重組計畫,令本田逐漸感到不耐,轉而傾向讓日產成為子公司,由本田領導推動事業重組。
然而,本田的提議遭到日產強烈反對。根據日本讀賣新聞報導,日產高層在2月4日曾透露合併條件無法滿足雙方股東,暗示合併恐將破局,令外界焦點轉向鴻海。
鴻海近年積極投資電動車研發,並開始生產重要車用零件,與日產的電動車策略不謀而合。假設鴻海如願收購日產,可望在亞洲打造強大電動車供應鏈。對日產而言,鴻海收購案也能讓日產妥善利用鴻海剩餘產能。
日本伊藤忠綜合研究所也曾表示,鴻海比本田更適合出手解救日產,因為日產現階段迫切需要的是加快新品研發速度,而鴻海在這方面較有優勢。
過去一年來儘管全球電動車市場成長減速,但電動車產業的長期發展潛力依舊備受看好。集邦科技統計,去年電動車占全球新車銷售比重大約25%。今年底前全球電動車銷售量可望達到2,600萬台,占新車銷售比重將逼近30%。(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陳穎芃/綜合外電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