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海運市場充斥不確定性

【財訊快報/蘇彬貴】在國際貨櫃海運市場的供、需之間,由原本的「不足」突然轉為「過剩」的情勢下,根據挪威的一家投資銀行DNB Markets的預測,全球貨櫃船隻的使用率,將由2021年88%的高峰,一路掉落至2024年僅73%左右的水平,並持續陷入低迷。直到2026年的時候,景氣的曙光才會重現。 不過,實際的情況如何?仍有待進一步來觀察;因為未來全球經濟景氣的情勢,仍充斥著不少的變數。



英雄無用武之地

就眼前來看,情勢的確不容樂觀。去年的12月份,中國的出口較前一年的同期,再萎縮了9.9%左右的幅度,並因此就已經寫下過去3個月持續下滑的紀錄。而接著下來,今年的前2個月份,累積中國的出口較去年的同期,還是持續地萎縮了6.8%的幅度。

身為全球次大經濟體的中國,過去所實施的全球最為嚴厲的「動態清零」防疫政策,重挫了當地的內需市場;因此,當局就僅能仰賴其出口產業,來支撐整個局面。如今,這個同時也是「世界工廠」的中國,出口的持續性萎縮,則反映著全球經貿的低迷程度。而分析師也相信,中國出口萎縮的窘境,未來可能還會持續下去

受此影響,台灣的情況自然也不會好到哪裡去。根據經濟部日前所發布的數據,今年的前2個月份,累計台灣的外銷訂單較去年的同期,衰退的幅度更達18.8%。

根據業者的指出,在今年3月初的時候,全球貨櫃船隻的累計閒置產能,大約已在7%的水準。而這些「英雄苦無用武之地」的船隻,部分都停泊在馬來西亞,以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外海。

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需求的不振,自然會對海運市場帶來可觀的影響。根據「經濟學人資訊中心」(EIU)所做的最新預測,今年美國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只能有0.7%;如此的水準,僅為國際貨幣基金(IMF)於今年1月底所做的1.4%的預測值的一半而已。



金融危機再爆發

一方面是後疫情時期(post-pandemic),源自「疫情宅經濟」等的強勁消費需求,逐漸地煙消雲散;在另外的一方面,業界過去所紛紛訂購的新型船隻,也都將陸續地加入營運的行列;因此,在總產能過剩(overcapacity)的問題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未來國際貨櫃海運市場,恐怕進一步陷入一場削價戰。

後疫情時期所引發的通貨膨脹(inflation),再加以,社會的重新開放,使得消費者的需求,很快地就由商品方面,轉為餐飲、觀光旅遊等服務業。而近期歐美國家金融危機的再度爆發,對於國際貨櫃海運市場,同樣業並非是一件好事情。

除此而外,最更長遠來看,當今日益猖獗的地緣政治(Geopolitics)的對立,對於全球化(globalization)所造成的破壞,亦是導致國際海運市場充滿不確定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