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中美關稅大戰 誰是最後贏家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雖然美國一直喊著要跟中國大陸脫鉤,事實上美國還是離不開中國大陸。以2023年中美雙方的貿易金額來看,總共約5,750億美元,其中,美國出口到中國大陸的金額為1,478億美元,從中國大陸進口的金額達4,272億美元,大陸從美國得到的貿易順差為2,794億美元。
因此,美國總統下任參選人無論是拜登還是川普,都對中國大陸採取強硬的姿態,尤其在貿易這一方面,認為中國大陸賺取美國過多的錢,加收關稅就是美國對付中國大陸的其中之一手法。
經濟學家表示,對進口產品以及提供服務徵收的關稅,會使得進口商品更加昂貴,消費者就會被迫選擇較便宜的國內市場,在需求增加之下,也可能創造就業機會,這也是當權者所樂見的。
不過,部分專家卻認為,關稅干擾了市場自由供需原則。一般來說,關稅是政府的收入來源一部分,有可能出於民族主義或政治考量來徵收,以支持當地產品和選民。還有在關稅的保護下,國內產業可能缺乏創新能力,以及無法提高效率等。
從長遠角度來看,如果每個國家都利用徵收關稅來保護自己的市場,廣義來說幾乎沒有人會真正從中獲利,例如,物價可能會上漲,而東西的品質卻沒有相對來得好。
中美關稅大戰其實沒這麼單純,為什麼從中國大陸千里迢迢進口到美國的產品,有些甚至還會比美國國內製造的要便宜許多。經濟學家解釋,因為中國大陸在生產方面享有優勢,像是便宜的水電、勞工薪資低,還有規模經濟等。
鄧小平在1978年底喊出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就變成世界的工廠。美國政府認為,中國大陸採取不公平與非市場機制的作法,例如強行要求它國技術移轉,以及不當使用智財權等。
現在有如此多的西方企業都在中國大陸設廠,在有利可圖下,任何不利的情勢似乎都可以容忍。經過這40多年,中國大陸在各方面都已茁壯,並大到可以跟西方列強競爭。
為了抑制壯大的中國大陸,美國已開始全方面打擊,目前也就對多項產品加徵關稅,像是鋼鐵和鋁、半導體、電動車、電池、重要礦產、太陽能電池、船上到岸邊的起重機,以及醫療產品等戰略物資等。對於電動車等特定產品,關稅從25%大幅度提升到100%,太陽能電池也從原本25%增至50%。
經濟學者認為,任何形式的關稅都會影響自由貿易的進行。世貿組織(WTO)以及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等國際貿易組織,都曾試著要降低關稅,促進世界貿易活動能健全地發展。
再者,美國也制定一系列的法規來防止中國大陸成長,近年來說有兩黨基建法(Bipartisan Infrastructure Law)、晶片法(CHIPS and Science Act)以及通膨降低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等,外界不禁要問非洲的肯亞有這些法律嗎?
分析師指出,美國政府要達成自己的目的,不惜破壞中國大陸的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所謂的比較優勢,簡單來說是當某國生產部分產品時,較其它國花費較低的成本。
至於美國為何要選擇上述產品大加關稅,可以從戰略方面來看。就以汽車電池中的鋰來說,萬一中國大陸全面掌控這種關鍵金屬,就可以控制全球供應鏈以及經濟命脈。這些天然資源就像是未來的石油一樣,美國要確保自己也能自力更生,不依靠其它國家。
除了製造業,中國大陸企業現在也在不同領域展露創新的頭角,例如華為以及海爾等。作為回報,中國大陸日前也宣布,要對從美國進口的幾1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
經濟學家表示,大國間相互競爭有很多種制衡方式,樹立貿易壁壘就像摘矮樹上豐碩的果實(low-lying fruit)一樣容易,但美國政府真的要如此做嗎,因為可能造成兩敗俱傷,進而影響到全球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