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統計的歷史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國富統計(national wealth)談的是一國財富有多少,而一國的財富分布於家庭、企業、政府及非營利團體,多數人關注的是家庭部門,因此政府在1991年辦了一次國富調查,這次調查的資料非常豐富,不僅讓我們知道家庭財富有多少,也讓我們知道前1%家庭的財富高到什麼水準。

1991年的調查於次年發布後轟動一時,人們熱烈討論貧富差距,「富裕中的貧窮」一詞風行一時,調查數字如下:平均每戶家庭財富(資產淨值)526萬元,前20%的有錢家庭1,306萬元,金字塔頂端前1%的家庭更高達4,650萬元。

此外,經常被援引的前20%、後20%的比較,1991年兩者財富差距是16.8倍,這個數字非常驚人,同年所得差距還不到5倍,這說明財富分配不均的情況更為嚴重,也許有人會問所得和財富有什麼差別?

事實上,財富是來自所得和儲蓄的累積,同樣的所得,有人去買房子,有人去買股票,有人去旅遊,有人存在銀行,經過五年、十年之後,他們的財富就不一樣了。從統計上來說,所得是衡量一年的收入,是流量統計,而財富是衡量某一時點的淨資產,是存量統計,兩者相關卻不相同,因此財富分配自然不同於所得分配。

1991年的國富統計不但有平均每戶的數字,也有貧富之間的比較,當年最引人注意的是,有錢人的資產配置和一般人很不一樣,他們擁有更多的金融資產,前1%有錢家庭的金融資產占他們財富的一半,一般家庭僅四分之一,這裡的金融資產包括現金、定存、股票、債券等,這說明有錢人泰半循投資股票、債券致富,但這並不等於投資股、債必然致富,真實的人生,反而有不少人在股市裡傾家蕩產。

廣告

遺憾的是,這麼有趣的國富統計,只發布了一次,隨後於1994年底雖進行了第二次調查,但由於各方對估算的意見紛歧,致本次調查結果未獲結論,也未對外公布。

2000年起恢復國富統計的編製,但相關資料不是調查得到的,而是循公務統計彙整出來的,也因為如此,國富統計只有平均每戶家庭資產淨值,卻沒有前20%、後20%的財富分配數字,這使得國富統計的價值大打折扣,許多過去在國富調查可以得到的數字,如今的國富統計,空空如也。

雖然如此,我們仍可以對一對1991年與2021年的平均數,第一、平均每戶財富由526萬元升至1,746萬元,成長逾兩倍。第二、家庭部門金融資產占比由26%升至65%。第三、家庭部門房地產占比58%降至31%。這些數字說明隨著經濟發展,人們觀念改變,家庭部門的資產配置已出現不小的變化。

不過,上述比較仍有兩個問題,其一是1991年的數字是調查得到的,2021年是公務統計推估的,兩者基礎不同,其二是三十年來也許財富分配已天翻地覆的變化,平均數只是被有錢人牽著走,並不能代表一般家庭的資產配置。

我們的國富統計已有三十餘年的歷史,由於沒有財富分配的數字,讓許多問題朦朦矓矓,是該讓國富統計翻歷史新頁的時候了。

小檔案■在亞當斯密發表國富論前一百年,威廉.佩弟曾以「資本還原法」推估英國的國富,而歐、美自19世紀起也開始推估國富毛額,各國視此為重要國勢統計。我國於1989年進行各部門生產性資產存量的國富調查,1991年進行家庭部門的國富調查。

小檔案■國富毛額扣除折舊即國富淨額,其中分布於家庭部門即稱為家庭部門資產淨值,2021年為157兆,除以總戶數901萬戶,得出平均每戶1,746萬元,此即平均每戶財富,而依據家庭收支調查,同年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109萬元,財富是所得的16倍。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大宇資業外補 11月每股賺13.47元
兆豐銀籌組志強-KY 2.5億美元聯貸
通路共享 全聯全家電支結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