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真心話》傳統全球化已死,台商優勢在哪?黃志芳曝這關鍵大勝中企

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等事件接連發生,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指出,「50年來太平盛世到了轉捩點,回不去了;地緣政治進入全新階段,對台灣而言,新一波全球化才開始,帶來許多新挑戰與新商機。」

黃志芳曾任總統府公共事務部主任、總統府副秘書長、外交部長、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自2017年起擔任外貿協會董事長,新冠疫情期間,全球會展產業受重創,黃志芳成立創新業務中心、數位科技中心,率領貿協進行數位轉型。

地緣政治時代 沒有一個國家或企業可免於衝擊

從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到俄烏戰爭,全球進入地緣政治時代,黃志芳強調,「沒有一個國家或企業可以免於地緣政治的影響。」舉例來說,美國政府從2021年公布第一波供應鏈報告,針對半導體、鋰電池、重要醫材與稀土等四大領域供應鏈進行評估;2022年2月底公布第二波關鍵產業供應鏈報告,對於美國企業在伺服器、PCB(印刷電路版)與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生產主要集中在中國,認為是一大風險。美國政府對於高科技產業的管制有全盤規劃,不可能只侷限在半導體,未來可能還會推出新的措施,企業負責人必須審慎因應。

黃志芳有感而發指出,「從新冠疫情到俄烏戰爭爆發,許多人主觀期待,一旦事件結束,可以回到從前,然而世界的歷史來到了轉捩點,過去50年來的太平盛世回不去了,地緣政治作用力累積到達一個程度進入全新的階段,決策者必須改變思維模式,迎接新的挑戰。」

以美中關係為例,黃志芳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成立,一直到1979年美中正式建交,兩國從原先敵對到握手言歡花了30年,接下來的數十年是太平盛世,直到川普上台,發動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等,拜登上任後延續川普的政策,美中從貿易戰、科技戰進入新冷戰時代,套句佛教的「業力」觀點,地緣政治業力不斷累積,未來20年美中對峙態勢可能持續下去。

20230118-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專訪。(顏麟宇攝)
20230118-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專訪。(顏麟宇攝)

黃志芳指出,美國鐵鏽帶的工人改變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顏麟宇攝)

美國鐵鏽帶工人改變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

過去30年來,全球化促進了經濟繁榮,黃志芳指出,全球化也使得貧富差距擴大,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美國企業為追求效率,把製造外移到中國,美國鐵鏽帶工人失業,找不到好的工作機會,多數工作機會外移到中國,他們成為全球化之下的犧牲者,他們是長期被忽略的一群,這些鐵鏽帶的工人改變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

廣告

俄烏戰爭爆發使得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升高,黃志芳指出,巴爾幹半島是歐洲的火藥庫,近期塞爾維亞和波士尼亞鬧得很緊張;北韓去年發射近百顆彈道飛彈,增加東北亞緊張情勢;俄烏戰爭以來,各國增加軍備預算,建立新的軍事聯盟,從南海、台海、北韓、伊朗到中東等,到處是地雷,令人捏把冷汗。

地緣政治、總體經濟處處是地雷。他指出,「以前的衝突是局部的,現在的衝突則牽一髮而動全身,可能把許多國家捲進來,地緣政治地雷多,令人無法樂觀。」

傳統全球化已死 台商新一波全球化才開始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全球化幾乎已死。」黃志芳認為,「張忠謀所指的是傳統全球化已死,就台灣而言,新一波全球化才開始。」

「以往,台灣的全球化是以中國為核心的全球化。」黃志芳指出,「台商把生產基地移到中國,成本最低,過去30年來,大部分台商主力都在中國,有一年中國前20大出口商有15家是台商包辦。當傳統全球化死亡,供應鏈朝向區域化、短鏈化,各國開始建立區域供應鏈,台商的全球化就不只看中國,還要看日本、歐洲、東南亞或印度。」

台商正啟動新一波全球化。黃志芳指出,台商是全世界重要的供應鏈管理者,供應鏈關鍵零組件重要生產者。以前供應鏈的管理、生產都在中國,未來對於關鍵零組件必須全球布局,不是侷限在中國,這對台灣帶來更多挑戰與機會。以赴美國投資設廠為例,不僅成本高,企業必須熟悉美國法律、智財權保護、企業文化,不可能把中國那一套搬到美國,對台商而言,新一波全球化才開始。

新一波全球化對台灣帶來什麼商機?黃志芳舉例說,有一家做電動車高壓線圈的台商,屬於傳統產業,以前把所有生產基地都放在中國,現在開始移到越南、美國新墨西哥州,對這家台商企業而言,這是新一波全球化的開始。

因應台積電赴美投資廠,國內有數十家企業評估赴亞利桑那州投資或設立據點,未來在鳳凰城將形成一個以台積電為核心的台灣產業聚落。據了解,這一波前往美國投資設點的企業包括製造業、服務業,餐飲業者也將進駐。貿協今年5月達拉斯辦事處將開幕,就近提供台商相關服務。黃志芳開玩笑說,「台積電在鳳凰城的晶圓廠要成功,少不了小籠包和珍珠奶茶。」

然而,美國政府希望把製造業移回美國,有這麼容易嗎?黃志芳指出,美國2021年公布的供應鏈安全報告,針對半導體、鋰電池、關鍵礦物、藥物及原料藥等四大領域分析,由於疫情期間,美國發現重要醫材來源全由中國供應,引發安全上的問題,因此政策上希望把關鍵產業供應鏈搬回美國,但成本太高,所需要的人力不足,挑戰相當大。

20230118-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專訪。(顏麟宇攝)
20230118-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專訪。(顏麟宇攝)

黃志芳表示,地緣政治升高,對台灣帶來風險,也帶來機會。(顏麟宇攝)

黃志芳:美印電動車業者不會選中國廠商 選擇台灣廠商因為值得信賴

美國要強化製造業,可以分三個階段來看,黃志芳指出,第一圈是關鍵產業供應鏈移回美國本土;第二圈是美墨加區域(美墨加簽署USMCA協定),這個區域至少有4.5億人口,尤其墨西哥勞動力相當充沛;第三圈則是友岸外包,例如台灣、日本、東南亞、印度等國家,這對台灣就是一大商機。

地緣政治升高,對台灣帶來風險,也帶來機會。黃志芳說,有一位台商朋友生產電動車專用的空中下載技術(Over-the-Air, OTA),電動車軟體透過網路進行更新或升級,過去在太平盛世時代,來自中國的競爭對手可以較低價格占盡優勢,如今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信任是一個重要因素,電動車的軟體更新必須注意安全與隱私,美國或印度電動車的車主不會選擇中國廠商,寧可選擇台灣廠商,因為台灣廠商值得信賴,這就是台灣的機會了。

德國遭斷氣 台灣應盤點農產品過度依賴中國

歐洲嚴重依賴俄國天然氣,德國有3成以上的天然氣來自俄國,俄烏戰爭爆發後,俄國採取「斷氣」措施反制歐洲,德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德國被卡脖子的遭遇,對台灣帶來什麼啟示?黃志芳指出,「台灣的農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中國,與德國天然氣嚴重依賴俄國的情況類似,當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德國遭到俄國施以斷氣卡脖子,台灣也面臨中國祭出制裁,先是鳳梨、釋迦,接著是石斑,接下來還可能有一波波措施。台灣應該全面盤點農產品過度依賴中國市場的風險,積極分散市場。」

地緣政治升溫,在美中對峙下,台灣被推向歷史前沿。黃志芳指出,「過去台灣的國際知名度不如泰國,最近這兩年,地緣政治變化,台灣被推向歷史前沿,國際知名度大幅提升,台積電掌握全球最尖端晶片製造能力,讓世界深刻認識台灣的產業實力。」

被推向歷史前沿 台積電讓世界認識台灣產業實力

疫情之前,黃志芳每年有一半以上時間在海外拓展業務。疫情期間,由於地緣政治變化,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大幅提升。黃志芳說,以前台灣的知名度不如泰國,老外經常把台灣誤以為泰國;現在大家知道台灣有生產全球最尖端晶片的台積電,知道台灣在高科技方面的實力。

20230118-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專訪。(顏麟宇攝)
20230118-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專訪。(顏麟宇攝)

黃志芳指出,由於地緣政治變化,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大幅提升。(顏麟宇攝)

昔知名度連泰國都不如 空姐把台灣誤以為泰國

回顧2015年6月,當時為總統候選人的蔡英文出訪美國,飛機即將降落時,隨行的黃志芳向空姐說明,飛機上有一位台灣的總統候選人,很可能成為台灣第一位女性總統,不料,該名空姐透過廣播向飛機上乘客介紹蔡英文時,把台灣誤以為泰國,結果鬧了一個大笑話,令當時在現場的黃志芳非常尷尬。

最近兩年情況變化很大,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大幅提升。黃志芳提起一位高中同學,目前為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同時也是執業醫師,長久以來周遭友人弄不清楚他來自那個國家。最近情況改變了,這位老同學說,全世界都知道最尖端晶片來自台灣,不會再把台灣與泰國搞混了。

台積電赴日本投資設廠 TSMC成為熱門關鍵字

台積電赴日本投資設廠,在日本造成轟動,貿協今年打算在日本東京舉行「日本台灣形象展」。貿協派駐東京的主任也很有感。貿協這位主管兩度派駐東京,第一次是1990年代,當時要敲開日本企業的大門,很不容易;最近這一、二年的經驗很不一樣,去拜訪日本企業時,對方非常樂意且歡迎,這是很大的改變。

黃志芳說,日本有兩個熱門關鍵字,一是TSMC(台積電),另一個是DX(數位轉型),許多日本人對台灣的數位部長唐鳳感到好奇。未來貿協將進一步推動台灣中小企業與日本隱形冠軍合作,日本企業有很好的技術,但隨著人口老化、少子化,許多日本中小企業面臨接班傳承問題,這對台灣中小企業帶來機會。

地緣政治衝擊下 企業須分散風險改變決策思維

地緣政治衝擊下,過去美好太平盛世不再,企業界必須打造護城河,黃志芳表示,企業必須分散風險,分散客戶、供應商和生產地點;因應地緣政治,決策思維要改變,不要以為還可以回到從前太平盛世。以貿協為例,一年在全球舉行300多場展覽,去年10月在美國舉行「美國台灣形象展」,這就是基於地緣政治的考量。此外,企業的財務、營運槓桿要非常謹慎;企業組織要變得更敏捷,太平盛世時,大家習慣騎公路競速車,地緣政治升溫時,道路崎嶇不平,就必須改為登山車,以便靈活地因應外在環境的變化。

20230131-SMG0034-E01-謝錦芳_01-黃志芳小檔案
20230131-SMG0034-E01-謝錦芳_01-黃志芳小檔案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