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 推動藍碳紅樹林復育

全球首創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台灣大哥大、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5日共同簽署「紅樹林複合式養殖模式負碳技術研發與碳權開發計畫」ESG合作備忘錄,產官學協力推動「台灣大藍碳 紅樹林復育計畫」 。

此計畫為全球首創,結合紅樹林復育、複合式養殖以及奈米科技,將魚塭內的養殖廢水轉化為促進紅樹林生長的養分,大幅提升紅樹林的碳吸存能力,碳移除能力提升至少4倍,預期每年每公頃可吸收高達77公噸二氧化碳,同時有效淨化廢棄魚塭的水質、固灘護堤,並豐富當地生物多樣性,為沿海生態系帶來重生。

「台灣大藍碳 紅樹林復育計畫」預計2025年展開,由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幸助擔任計畫主持人,15位來自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台大、中山大學、台東大學等9家機構研究人員共同投入,在台南市安南區「台江國家公園」城西濕地特別景觀區的廢棄魚塭,種植3,000棵紅樹林,打造一個兼具生態保育與科學研究的示範基地,進行為期3年「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的實驗,透過在底土中添加氮等營養鹽,模擬營養豐富的養蝦魚塭環境,促進紅樹林生長。並運用奈米科技,抑制紅樹林生態系底土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提升碳匯效率。

台灣大董事長蔡明忠表示,「台灣大藍碳 紅樹林復育計畫」不只是一項工程,更是一場與自然的對話,是科技與生態的結合,更是對下一代的承諾。該計畫將透過藍碳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效減緩氣候變遷,同步實現土地活化、國土保育,邁向2050年生物多樣性「淨正向衝擊」等目標。

台灣大總經理林之晨強調,該計畫象徵台灣大在永續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此計畫採用全球首創的「紅樹林複合式養殖負碳技術」,將廢棄魚塭轉型為紅樹林復育基地,不僅活化國土利用,更能為周邊居民帶來多重效益。台灣大支持台灣本土紅樹林碳匯研究,開發創新的藍碳技術,期望將台灣的成功經驗推向國際。

台灣大永續品牌公關副總經理劉麗惠強調,台灣大期許成為藍碳領域的實踐先行者,未來將持續透過科學研究與跨領域合作。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12檔補漲股 外資買不停
立院送冬至大禮 降稅 延至2024年底
台驊:明年H1海運賣方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