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市》大麥克指數預測匯價 央行:不恰當

【時報-台北電】針對近來「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又成為外界評估匯價高估(overvalued)或低估(undervalued)的指標,央行30日在臉書強調「這是不恰當的」,直指單一商品指數從來就不是匯價走勢的良好預測指標。

央行指出,「大麥克指數」先前已連同「星巴克拿鐵指數」(Latte Index)做過說明,大麥克指數是由《經濟學人》於1986年發布,主要是讓大眾更容易理解匯率理論的簡單工具;星巴克拿鐵指數則是《華爾街日報》在2017年調查全球近30個大城市的星巴克中杯(tall)拿鐵售價所計算而得,藉以說明匯價不一致的情況。

根據《經濟學人》今年1月15日發布的大麥克指數,以此推算出的美元兌新台幣匯率為12.72元,因台灣的大麥克單價72元,美國的大麥克單價5.66美元(約新台幣160元上下),但今年1月12日匯市盤中實際匯率卻為27.98元,如以大麥克指數估算,新台幣匯價低估54.5%。

若改以星巴克中杯拿鐵在台灣與在美國的售價比較,分別是120元與2.95美元(約新台幣82元上下),新台幣匯價竟然高估45.4%。兩種指數完全背道而馳。

央行強調,這些單一商品指數雖以輕鬆、有趣、易懂的方式介紹一價法則(law of one price)及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理論,但由於並非跨境貿易商品,且「商品籃」僅一種商品,實有過度簡化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央行說明,商品的價格會受到各國稅負(包含關稅)、利潤率、租金、勞動成本等多種因素影響,甚至替代品的多寡、偏好等變數,因此不論是大麥克指數或星巴克拿鐵指數,都不適合用來評估均衡匯率。因此,對於「漢堡經濟學」(burgernomics)受到外界超乎想像的歡迎,還被廣泛使用、甚至濫用,連《經濟學人》都頗感無奈。央行表示,不可否認單一商品指數具淺顯易懂、饒富趣味性等優點,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除上述兩項指數,還有iPhone指數、迪士尼樂園指數等,但結果都一樣,「單一商品指數從來不是匯價走勢的良好預測指標」。(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呂清郎/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