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秘密南方》典藏研究展 重審臺灣主體性與定位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臺北市立美術館《秘密南方》典藏研究展今(25)日登場,重新觀看鮮少曝光的典藏作品,除了日治時期石原紫山1943年以自身在南洋參戰經驗所繪的戰爭畫「達魯拉克的難民(比島作戰從軍紀念)」,還有郭雪湖、馬白水、劉其偉、席德進等臺灣藝術家於冷戰時期前往東南亞的寫生作品,該展透過藝術家草根、本土的角度與國際做交流,重新思考臺灣的定位。

《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典藏研究展,展期至10月25日,由北美館館長林平擔任總策展人,邀請高森信男擔任客座策展人,高森信男提到,臺灣與全球南方,尤其是東南亞,戰前戰後一直到當代,持續維持密切藝術交流,2013年至今研究成果,還有將藝術交流脈絡化的初衷,促成這次典藏研究展。由此觀之,更彰顯該展深刻確認臺灣主體性的企圖心。

藝術家劉其偉作品《停泊在湄公河上的醫務船》,主題是冷戰時期的越南經驗,沒有直接描寫戰爭,而是透過作品讓人們思考,面對混亂還需要尋求一定的秩序,才能生存。

另外,藉由當代藝術家的詮釋,為全球南方的藝術史敘事重新建構臺灣這塊版圖,例如梅丁衍《哀敦砥悌》(1996、2020)為所有與我國建交、斷交的國家製作鍍金盤或錦旗,並隨著時事持續演繹新的作品,完整呈現臺灣社會環境變化。

該展也以「在地南方」為主題,企圖與當下的臺灣社會做緊密連結,例如馬來西亞的黃海昌、蘇育賢、張恩滿等藝術家作品,可一窺文化交流、移民/移工等原因,建構出當代臺灣與東南亞的交流史,意識當代臺灣如何繼承冷戰遺緒,卻又暗示不一樣的未來。

廣告

北美館表示,該展以北美館為主軸,結合其他公立典藏機構藝術收藏、歷史物證或藝術人類學檔案,回溯冷戰時期迄今的歷史,逐步交織、建構出臺灣與全球南方互動的結構,藉此討論臺灣與東南亞、拉丁美洲及非洲等地的關係,重新定義臺灣於國際政治、經濟及文化交流上的歷史藍圖。

「全球南方」或許是代表著臺灣與東南亞、拉丁美洲及非洲等地的關係,但卻藉著臺灣的視角出發,重新思考臺灣的定位,透過藝術家草根、本土的角度與國際做交流,碰撞出不同的火花。

藝術家劉其偉《停泊在湄公河上的醫務船》。(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石原紫山1943年以自身在南洋的參戰經驗所繪的戰爭畫《達魯拉克的難民》。(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郭雪湖1955作品《大城遺跡(泰國)》。(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席德進1975作品《菲律賓漁夫》。(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藝術家梅丁衍為所有與我國建交、斷交的國家製作鍍金盤或錦旗。(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