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股》大立擬買回庫藏股230萬股,每股10.22~22.8元
【時報-台北電】大立 (4716) 董事會決議買回庫藏股230萬股,預定買回期間自3月26日~5月25日,每股買回區間價為10.22~22.8元公司股價低於區間價格下限,將繼續買回。(編輯整理:廖小蕎)
寒舍集團證實,董事蔡伯府22日晚間約9時,因身體不適送醫,急救後仍不幸逝世,享年48歲;由於事出突然,集團目前暫時無相關聲明。身為創辦人蔡辰洋長子,蔡伯府最早曾被安排接班,但卻傳出個人健康因素,淡出飯店經營,改以大股東身分出任董事至今。
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各國幾乎無一倖免。為因應疫情衝擊,美國祭出無限QE政策,透過大量資金挹注刺激經濟。台灣因防疫得當,在各國經濟哀鴻遍野同時,竟享受資金行情帶來的股房價上漲,更名列亞洲四小龍第一的經濟成長率,台灣或許是全球唯一因疫情而雙好的國家。
華新(1605)與東元(1504)1月6日完成換股,華新持東元股份8%、東元持有華新股權6%。華新22日再公告,從2020年12月29日起,至2021年12月28日一年內,要斥資18億元買入東元股票。截至22日,華新已斥資2.9億元買入東元股票10,130張,持股比8.473%。市場推估,華新18億元全...
【時報-台北電】即將接任英特爾執行長的傑辛格(Pat Gelsinger)指出,預期至2023年多數產品仍將在自有晶圓廠中生產,但委外代工比重確實可能增加。對台積電來說,英特爾原本就是大客戶之一,不論未來是否將核心的中央處理器(CPU)委外,包括蘋果、超微、聯發科、高通等對台積電先進製程產能需求強勁,可說是有恃無恐。 英特爾2020年因為CPU市占率被對手超微蠶食,加上10奈米及7奈米製程推進不順,所以即將卸任的執行長Bob Swan提及可能會將CPU委外代工,也讓部份法人及產業分析師「大膽推論」最快今年就會將CPU交由台積電生產,並且可能採用台積電5奈米或3奈米生產CPU。不過,傑辛格在法說會中一席話,或能讓市場更為實際地去看英特爾CPU委外代工這件事。 首先,全球擁有7奈米及更先進製程生產能力的半導體廠,只剩下英特爾、台積電、三星晶圓代工等三家業者,而且晶片開發成本愈來愈高,三大廠的製程技術已大不相同。英特爾CPU若要在自家晶圓廠生產,又要交由台積電或三星代工,等於要多開一套給晶圓代工廠用的光罩,英特爾就算家大業大、手中現金滿滿,但就成本考量來看,不太可能做這種事。 再者,英特爾對於半導體技術領先全球自視甚高,除非真的在技術推進上大輸,否則核心的CPU產品線一定會優先留在自家晶圓廠生產,本來就委外生產的FPGA或GPU才會擴大交由台積電代工。 另外,英特爾已經發布了未來幾年的CPU技術藍圖,10奈米Ice Lake或是Tiger Lake都在自家晶圓廠生產,可能委外的只會是下一代之後的產品,台積電若要以5奈米為英特爾生產CPU,由技術藍圖時程來看,最快也要等到2022年下半年。 台積電2021年資本支出大幅提高至250~280億美元,並不是專為英特爾量身打造生產線,因為包括蘋果、超微、聯發科、高通、輝達、博通等大客戶,對先進製程需求一直很強。先進製程投資金額呈現等比級數拉升,未來台積電資本支出只會愈來愈高,只要保持技術領先,就算沒有英特爾CPU代工訂單,並不會對營運造成影響。(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涂志豪/新聞分析)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23日電)談起匯率,相較於經濟學理論,多數民眾對於「大麥克指數」、「星巴克拿鐵指數」可能更熟悉,不過中央銀行提醒,以台灣來說,兩項指數呈現結果背道而馳,顯見單一商品指數淺顯易懂,但不夠嚴謹。
【時報-台北電】台股當沖降稅拍板延長,加上指數來到「萬六」高峰,股民大玩沖沖樂興致勃勃,近期當沖交易買賣金額合計,每天皆有2,500億元以上水準,其中,又以航運及電動車兩大主流題材股,更成為市場「沖」峰部隊首選,個股當沖占交易比重高達5成以上。 據證交所統計,22日當沖交易戶數達12.62萬人,交易買賣金額加總達2,807.49億元,為連四日成長,並創近期新高,顯示大盤攻抵萬六新高關卡之際,市場居高思危心態轉強,帶動當沖交易熱度再起。 進一步觀察,盤面當沖前10大個股分別為長榮、聯電、陽明、鴻海、富邦VIX、廣宇、國泰台灣5G+、華邦電、群創、友達,當沖成交量介於3.3萬張到23.61萬張不等;若以當沖占個股成交比重來看,則以搭上電動題材的廣宇67.02%最高,其次為陽明的55.02%、長榮的54.08%。 法人表示,上述當沖熱門個股,大致上可分為貨櫃航運及電動車相關兩大族群,皆是近期人氣指標,分析其當沖盛行主因,第一是市場流動性顯著增加,「只要波動度大,自然當沖交易會更為有肉」。 另外,由於台股近期飆漲行情猛烈,買盤點火力道集中,當股價已有一大段漲幅之時,投資人留倉意願也會逐漸降低,轉做當沖「今日事、今日畢」,但仍提醒當沖熱絡也代表籌碼越顯凌亂,風險意識必須同步提高。(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陳昱光/台北報導)
【時報-各報要聞】繼傳產的航運、鋼鐵、塑化股之後,電子族群也陸續向客戶通知漲價,專家認為,漲價帶動公司營收、獲利成長,兼具題材面、基本面優勢,然操作布局仍需搭配籌碼面與技術面,統計目前包括聯電、長榮等15檔個股,挾漲價題材,本周獲法人買超且技術面續強,續航力可期。 國泰證期顧問處經理蔡明翰表示,在全球疫情緊繃下仍調漲報價,顯示產業供需吃緊,而後續隨產品漲價,營收獲利也看增,特別是吃緊狀況短期無法舒緩者,相關公司不僅營運看好,且極具想像空間。惟因公司漲價動態不一,產業情況也不能一概而論,加上股價反映時點不易掌握,通常在漲價訊息出現時,股價可能已大漲一段。 專家建議,當產品報價喊漲時,可持續觀察供需吃緊情況延續多久,而當趨勢確立,有望大幅增加股價續航力,例如先前的半導體產品漲價潮。蔡明翰則指出,報價喊漲是基本面,而切入點則可搭配技術面與籌碼變化,以降低追高風險,當然技術面轉弱時需特別提高警覺,以貨櫃族群為例,雖然報價持續上揚,但在籌碼面凌亂、短多調節下快速拉回,讓看好漲價題材追高者當場套牢;此外,技術面若跌破月線也被視為趨勢轉弱訊號,簡言之,操作漲價題材應謹記操作紀律,需停損時應果斷執行。 綜觀具漲價題材、且本周獲法人青睞者,電子族群包括聯電、華邦電、世界、旺宏、南茂、日月光投控、頎邦、矽格、義隆、富采、宏捷科、超豐等;傳產族群則由長榮、中鴻、力麗雀屏中選,本周各獲法人累積買超5,575~202,218張不等。 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也認為,當產品漲價,可預期廠商獲利將增加,但須深思漲價背後原因。若非僅因為短線缺工、缺料,而是長線需求暢旺、產業供需態勢調整,則行情可望延續,近期轉為賣方市場的晶圓代工業就是一例。 德信證券台股策略分析師林信富指出,傳產族群2020年第三季挾漲價優勢漲了一波後回檔,即使漲價題材仍在,但因近期資金偏愛電子族群,讓行情表現相形失色不少,應緊盯資金流向,隨輪漲節奏操作,預期傳產股後續仍有表現機會。(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方歆婷/台北報導)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23日電)不論平假日,好市多總是人潮滿滿,民眾推著推車、眼神銳利地掃視商品架,看看哪裡有「甜甜價」可入手;部份眼尖消費者可能已發現,1月以來,數十項商品陸續折價,原來是新台幣升值推了一把。
日 期:2021年01月23日公司名稱:寒舍(2739)主 旨:寒舍董事逝世發言人:閔桂鈴說 明:1.發生變動日期:110/01/222.選任或變動人員別(請輸入法人董事、法人監察人、獨立董事、自然人董事或自然人監察人):自然人董事3.舊任者職稱、姓名及簡歷:不適用。4.新任者職稱、姓名及簡歷:不適用。5.異動情形(請輸入「辭職」、「解任」、「任期屆滿」、「逝世」或「新任」):逝世。6.異動原因:本公司蔡伯府董事逝世。7.新任者選任時持股數:不適用。8.原任期(例xx/xx/xx ~ xx/xx/xx):108/05/28~111/05/279.新任生效日期:不適用。10.同任期董事變動比率:1/10。11.同任期獨立董事變動比率:無。12.同任期監察人變動比率:不適用。13.屬三分之一以上董事發生變動(請輸入是或否):否。14.其他應敘明事項:無。
【時報-台北電】資金出現集中抱團效應,半導體成為盤面力拱對象,同時在當沖浮額攪局下,法人建議持股水位應以中性偏多為主,加上春節封關當近,優群(3217)、漢唐(2404)等15檔高殖利率、高配息率的雙高股,給予投資者追求資本利得兼具收息的機會。 大盤雖攻克萬六城池,漲勢卻高度集中台積電、聯發科等電子權值股,導致中小型股出現「賺指數、賠價差」的失衡情況,且台股的當沖比重持續處於歷史相對高水平位置,投資人進退失據,操作難度加大。 元富投顧總經理鄭文賢指出,儘管台積電將指數撐在高檔,但個股間很難操作,除半導體產業抱股過年問題不大外,台股高殖利率族群也是進可攻退可守的選擇,尤其美國聯準會(Fed)2023年前升息機率偏低,股價基期相對偏低下,表現空間可以期待。 根據2017~2019年間股利發放狀況觀察,平均殖利率大於5%且配發率逾七成的個股共計286檔,其中優群、致新、漢唐、晶技、東和鋼鐵、聯陽、英業達、紘康、久元、博智、中菲行、禾瑞亞、宇智、全漢及遠見等15檔個股,擁有穩定配息外,去年前三季就賺贏2019年全年,全年獲利與配息可望雙雙增長。 譬如無塵室工程廠漢唐搶搭上半導體擴廠順風車,光去年合併營收就高達358.37億元,年增近五成,連三年締造新高紀錄。2021年元月還未結束,就陸續傳出台積電擴大資本支出與宏捷科5.17億元大單利多,業績面蒸蒸日上外,法人以漢唐近4季稅後盈餘與過去3年內平均配發率103.94%計算,粗估今年可分配到的現金股利,將上看20元以上,惟實際數字仍要待公司董事會決議公布。 國泰證期經理蔡明翰表示,根據過去經驗,農曆年後仍有紅包行情可期,加上歐美疫苗施打後經濟活動陸續復甦,操作上維持偏多思維,投資方向除了台積積電等績優股外,部分落後補漲的族群也可多加留意。(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柯宗沅/台北報導)
【時報-台北電】疫情帶動口罩等產品需求,恆大(1325)受惠獲利飆,22日公布2020年11月自結稅前淨利1.9億元,稅後淨利1.52億元,年增2,433.33%,EPS達1.77元。 恆大2020年營收40.5億元創新高,年增425%;2020年前三季稅後淨利14.24億元,年增近50倍,EPS達16.7元。法人估,恆大2020年全年EPS上看20~25元。 由於有價證券於集中交易市場達公布注意交易資訊標準,恆大被證交所要求公布自結獲利。恆大主要產品包括紡結與複合不織布、熔噴不織布、貼合布及後處理布與口罩等,目前口罩產線31條,日產量200萬~300萬片。 2020年11月以來受到政府徵收口罩政策改變影響,恆大口罩產能利用率出現下滑,不過隨近日國內新增本土案例、變種病毒入侵下,2021年1月政府口罩徵收量月增逾三成,有助提升恆大口罩產能利用率,拉升營收表現。 恆大表示,為強化營運利基,積極開發口罩、熔噴不織布海外銷售市場;目前已經取得歐盟CE認證,美國則取得短期QKR認證,將持續擴展外銷。 此外,恆大還陸續購置設備,生產高階過濾材(HEPA),目前已送客戶認證,計畫於第一季量產出貨。由於HEPA屬高階產品,毛利較佳,將有助推升恆大獲利。(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彭暄貽/台北報導)
【時報-台北電】外資22日大提款台股343.86億元,創2020年9月25日來單日最大賣超,光對台積電就提款逾400億元,創歷史單日第二高,股價重挫3.57%,加權指數爆量4,134億元、下跌134點,所幸官股券商護盤狂敲55.47億元,加計投信及自營商,三大內資合計買超93.72億元,台股驚險守住萬六大關、收在16,019點。 大盤成交量表現,從2020年11月30日至今,共出現七次爆量4,000億元以上,其中,指數有六次收跌,是否有出貨之嫌?專家普遍評估認為,「未有出貨跡象」。日盛投顧總經理鍾國忠指出,由價跌量增可見市場高出低接意願高,倘若為出貨,後市行情會直直落。 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則表示,一反台股過往經驗中「爆量」的轉折徵兆,以台股目前指數上萬六、對照總市值近50兆來看,成交量能一定要再往上,因此「成交量能放大是好事」,代表市場對行情看法很樂觀,現在每當爆量下跌反倒成買點,反而是當大盤量縮時才需要擔心;群益投顧董事長蔡明彥也認為,當量能開始縮,代表追價變保守,反而是警訊。 而面對外資22日大舉賣超台股343億元,黎方國認為,外資態度持續反覆,觀察2020年外資大賣台積電44.4萬張,但「越賣、台積電股價越高」;外資持有台股約46%、約23兆元,因此,343億元占比相當小,推測是因應短線資金需求所做的獲利調節或變現。 鍾國忠則指出,22日適逢台灣50(0050)ETF除息,買盤趕在21日搶進,推升台積電、聯發科大漲,但也由於0050已來到高檔,賣盤獲利調節也是在所難免,亦是致使兩檔大盤指標股近2日波動加劇的原因之一。 專家多半持續看好下周行情,蔡明彥認為,支撐區在月線、或本周低點15,320點位置,高點上看16,500點;鍾國忠也認為月線是重要支撐,高點看16,300點;黎方國則預期大盤區間落在15,900~16,250點間。(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方歆婷/台北報導)
離春節封關日,只剩下兩個禮拜,台股也在「萬六」關卡上,投資人想問該不該抱股過年?分析師認為,目前看來,電子股還是值得投資的,而金融股、防疫概念股,則因為疫情升溫,建議先觀望。至於抱股過年的比例,分析師...
【時報-台北電】農曆新年假期即將來臨,不少企業開始陸續發放年終獎金,也帶動電商平台業者買氣暢旺,網家(8044)表示,旗下PChome 24h購物全站銷售買氣湧現,其中,家電銷量大幅成長,且知名品牌多於年末祭出折扣,促使採買標的以高單價家電為主、3C為輔,需求相當旺,有望拉抬網家第一季業績表現。 近期為年終獎金發放時期,根據人力銀行調查指出,今年有92.2%企業有年終獎金,但平均只有1.15個月,創七年來次低,只比2019年和2017年的1.1個月多一天半的工資。以產業來看,金融業1.94個月奪冠,其次則是半導體的1.5個月,光電光學業的1.27個月。受疫情影響,11.4%的住宿餐飲業沒有年終,平均年終僅0.61個月,敬陪末座。 儘管如此,年終獎金發放加上今年疫情未歇,宅經濟趨勢仍然持續,帶動電商業者買氣湧現。網家PChome 24h購物觀察年終汰舊換新採購趨勢,今年的消費者在商品選擇上多偏好知名品牌,帶動品牌旗艦館近一個月整體銷量成長近30%,像是Apple、小米、Dyson、Panasonic等品牌,皆相當受市場青睞。 PChome 24h購物指出,提升家居生活品質為消費者的重要選購考量,因此日常必備的大型家電、3C用品持續為熱門採購品項。其中,因應冬季接連迎來寒流低溫,以及進入空汙高峰季節,促使站上電暖爐及空氣清淨機買氣竄升,電暖爐更創下近五年最佳銷售成績,另外,空氣清淨機也成為站上熱賣品項。而跨界聯名商品也相當受到歡迎,像是米奇、小小兵、卡娜赫拉等「卡通人物造型的聯名商品」銷量也一起飆高。 法人表示,近期國內疫情再次拉警報,預期宅經濟風潮將有望持續,電商業者有望繼續受惠。展望全年,網家今年將把旗下會員進一步整合,各項服務創新都將陸續整合在24h購物的應用程式上,看好網購市場整體動能,法人預期,網家今年旗下B2C業務還有望再成長,營收有望超過去年表現。(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劉季清/台北報導)
近年ETF成為民眾熱愛的投資標的,以元大台灣50 ETF(0050)、元大高股息(0056)最受青睞,佔據2020年成交量TOP 10。不敗教主陳重銘指出,除了0050、0056,國泰台灣5G+(00881)、中信中國高股息ETF(00882)、中信中國50(00752)等都是值得挑選的ETF。
【時報-台北電】鑽全(1527)、巨庭(1539)、錩泰(1541)三家電動工具廠因美國房市熱絡,疫情居家時間變長,拉升房屋修繕市場對電動工具需求,第一季訂單滿載,訂單能見度已達第二季,業者預期2021年營運將優於2020年,法人估營收年增幅度均達一成以上。 因應近期新台幣持續升值,加上鋼鐵等原物料行情持續走揚,電動工具業者有志一同,2021年新接訂單調漲報價至少5%,有助改善毛利率表現。 鑽全總經理賴伯彥表示,鑽全自行車零組件及氣動釘槍第一季接單滿載,訂單能見度看到第二季。考量疫情再起,歐洲許多國家又陸續封城,下半年外在大環境還不明朗,目前只能說上半年接單及出貨均優於去年同期,對全年營運審慎看待。 宅經濟發酵,鑽全2020年第四季自行車零組件及氣動釘槍訂單顯著增長,被客戶追著交貨。囿於新台幣持續升值,鑽全為降低美元持有部位,前年9、10月陸續賣出3.8億美元,之後收到國外美元應收帳款,就將美元部位轉換為新台幣定存,降低匯兌風險。賴伯彥指出,鑽全為反映匯率,陸續通知客戶漲價,期待至少調漲5%,否則不足彌補匯損。 巨庭主管指出,巨庭因美國新屋成交及房屋修繕市場需求熱絡,客戶持續追加自動刨木機等產品訂單,大部分產品訂單能見度看到2021年第二季,部分產品客戶生產準備期較長,甚至下單至第三季。2021年上半年接單營運可優於去年同期,2021年營運審慎樂觀。因應原物料上漲及新台幣升值,巨庭已通知客戶漲價,2021年營運力拚獲利。 錩泰外銷以圓鋸機及桌上機床為大宗,2020年營收攀升至52.72億元創新高,年增25.52%。錩泰主管指出,2020年第四季美國疫情更加嚴重,消費者又拉長居家時間,對圓鋸機及桌上機床需求增加,訂單能見度看到第二季,2021年第一季產能利用率與去年第四季旺季相當,2021年整體營運表現不會比2020年差。 錩泰主管表示,錩泰反映匯率升值、鋼鐵及銅等原物料上漲,全產品調漲報價5%以上。(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沈美幸/台北報導)
【時報-台北電】匯豐證券(HSBC)再度發布貨櫃航運報告,重申買進長榮(2603)的投資評等,目標價維持52元。由於歐美同業2021年以來,股價維持上漲態勢,但長榮股價卻重挫,建議此時逢低買入或續抱,從各種指標來看,仍維持看好貨櫃海運看漲趨勢。 受惠外資喊進及股價跌多反彈,台股中的貨櫃三雄22日全數大漲,其中長榮上漲2.9元,漲幅9.03%,收在35元;陽明上漲1.75元,漲幅8.39%,收在22.6元;萬海上漲2.1元,漲幅4.92%,收44.8元。 匯豐證券表示,長榮2021年以來股價下跌超過25%,主要是可轉換公司債陸續轉換後賣出的壓力,以及部分航線運價疲軟的利空打擊,再加上獲利回吐的賣壓。不過該券商認為,歐美貨櫃航運同業的股價2021年以來上漲7~21%區間,產業基本面並未改變,並強調從各種指標來看,重申看漲的觀點不變。 匯豐證券強調,當前運價維持高檔震盪,從運費和獲利趨勢來看,2021年中期才會出現預警的信號。 匯豐證券從歷史經驗觀察,2010~2012年周期,股價會在SCFI綜合指數見頂後的28周後才會見到高點,這次類似軌跡,意味股價可能要到在2021第二季末才會見到高點。 展望首季,適逢亞洲地區農曆新年假期,貨櫃短缺和港口擁堵不太可能緩,產業市況仍持續緊俏。匯豐證券認為,由於美國零售業庫存偏低、疫情尚未緩解及美國總統拜登提出的刺激計畫將提高民眾採購能力,對提振美國零售額有利,直接對美國線運價具有支撐效果,將帶動美國線5月合約價換約價格。 Alphaliner預估2021年需求成長3.3%,供給成長3%,供需結構明顯好轉。另外預期油價走勢受需求減弱影響將維持低檔,考量整體產業供需好轉、運價有所支撐及較低的燃油成本下,國內本土法人也一併看好長榮2021年及2022年獲利。 貨櫃航運潛在利多為2021年美國線合約價將調漲,有利提升獲利能力及貨櫃三雄造船時機掌控得宜,新下水船舶將趕上此波營運熱潮。(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王淑以/台北報導)
【時報-台北電】紡織族群不甩景氣低迷持續投資,超前部署疫後市場,得力(1464)、集盛(1455)、冠星-KY(4439)、興采(4433)2021在新機台、新產能陸續加入,上半年開始認列營收,加上2020年基期低,市場預期,疫後報復性需求可為各廠2021年營運加分。 集盛2020年下半年增添五台新型假撚機,2021年第一季起陸續投產,提高加工絲之獲利。 為降低庫存,提升獲利能力,掌握原料供應,集盛新建聚酯原絲生產線,第二期在2020年第四季完成裝機試產,今年起將可逐步增加特殊POY產量。 得力的大陸安慶得發廠從2018年開始建廠,2020年第二季試投產,2020年12月已取得消防、環保驗收通過,並已開始安排各項認證。預計2021年第一季,每個月就可有100萬碼的一般長纖布,以及每月15萬碼的口袋布。 另外,得力得力越南廠一、二、三期產能都已在2020開出,月產能可達到450萬碼。2020年受疫情干擾,產能利用率低於預期,2021年在市場景氣逐步恢復下,產能利用率可望提升。得力指出,大陸安慶得發廠的量產,對營運的貢獻度可望大幅提升。 冠星因應全球紡纖供應鏈南移,加深在東南亞的布局;由於疫後客戶訂單明確,為因應長期成長趨勢,冠星擴充生產規模,於越南興建織染一體廠,預計投資3,500萬美元,2021年第二季動工,分階段完成,2022年下半年全部完工全產全銷。 興采為擴大織布產能,在越南新建的抽紗、假撚、染整、織布及後製一貫廠,第一期300萬碼的布產能在2020年第四季已投產,目前已獲主要客戶Patagonia、NORTH FACE等訂單的支持。 市場指出,興采此一貫廠的產能,從2021年起將陸續增加,預期2021年的營運可因越南廠的投入,營收獲利預期會有顯著成長。(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袁延壽/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