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偉稱電動車製造一定要在地化與區域化,鴻海將布局全球化製造

【財訊快報/記者劉居全報導】鴻海(2317)科技日今(18)日正式登場,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MIH聯盟採用共用底盤設計、當地製造,成本降低,時間縮短,打開出海口,現在已有品牌客戶確認中,明年就有營收貢獻。 劉揚偉指出,台灣ICT不能只為別人代工,台灣汽車產業要走到全球有困難,鴻海希望透過全球布局,為台灣產業盡心力,半導體、軟體和產業架構將是鴻海三大優勢,應該提升ICT層次,帶動更多價值。

劉揚偉強調,鴻海旗下電動巴士由台灣製造,零組件超過50%由台灣提供,市場關注鴻海電動車製造策略,劉揚偉指出,電動車製造一定要在地化、區域化,台灣製造運到全球機率其實零,鴻海將會在南美、中東、歐洲、印度、中國、東北亞都會區域製造布局。

劉揚偉指出,鴻海僅用一年時間,透過鴻華先進、MIH聯盟打造出三款電動車,市場關注鴻海和MIH後續合作規劃,劉揚偉表示,鴻華定位為設計底盤、以及幫客戶做IDM,所有參與MIH都可參與生意機會,鴻海也要分工和競爭,透過鴻海打開出海口,透過市場的量能,拓展更多市場。

劉揚偉表示,鴻海提供電池、電機和系統三電整合,MIH聯盟提出相關方案,讓底盤更有競爭力,賣到全世界;而原先鴻海規劃,預估2023年電動車將有進展,不過,目前來看,預估明年就有營收貢獻。

針對近年傳統車場也開發電動車平台,劉揚偉表示,傳統車廠挑戰是軟體和半導體,機構造車是沒有問題,但如何強化電動化、智能化是考量,鴻海最大的挑戰是不會造車,不過ICT是鴻海的強項。

劉揚偉表示,電動車有兩個路徑,一個是傳統產業要解決半導體電池問題,另一個是ICT產業進入EV,至於ICT進入汽車產業是比較容易的。

至於電動車長線發展題材,是否因中國限電受到衝擊,劉揚偉表示,限電,怎麼突然發生了,限電應與國家政策方向及全球大的環境有關,因全球擔心極端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採取不同方法解決極氣候的問題,電動車顯然是解決的方法之一,因此不擔心限電對電動車造成的影響,但其他產業用電量大且污染高的,必須思考如何面對極氣候,限電對未來不會造成不良影響,說不定會對電動車有好的影響,EV是解決碳排放非常重要的舉措。

此外,劉揚偉也表示,目前鴻海尚未與特斯拉接洽合作事宜,未來希望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