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荷蘭難拒美國壓力 聯手降下抗中「矽幕」

(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2023年01月28日專電)雖然美荷日政府仍未表示將擴大半導體設備輸中禁令,但主角荷商艾司摩爾回應「政府間達成協議已取得進展」,可見荷蘭在與美國周旋多時後已妥協。歐洲媒體以「降下矽幕」比喻這場新冷戰。

荷媒原本預期總理呂特(Mark Rutte)17日在白宮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會談後,荷蘭政府是否接受美國要求進一步禁售技術較成熟的晶片設備給中國一事,答案就會揭曉。

然而,會後兩國高峰會新聞卻集中在合力抗俄,「美國之音」(VOA)指拜登欲取得荷蘭支持抗中「看來沒有任何進展」,但拜呂會後10天,彭博(Bloomberg)報導美荷日已決定聯手的內幕,且未獲否認。

「荷蘭與美國歷史性的晶片協議,將在中國周圍降下一道鐵幕」,比利時荷語大報「晨報」(DeMorgen)27日以此為標題,比喻美荷日這次聯手的效果將如同冷戰時期分隔東西、互不往來的「鐵幕」,文中並稱以半導體來說「矽幕」(silicon curtain)更恰當。

其實荷蘭早在2019年就配合美國降下第一段「矽幕」。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占率最高的是荷商艾司摩爾公司(ASML),2018年傳出荷蘭政府同意艾司摩爾將最先進設備,也就是全球獨家供應的極紫外光曝光機(EUV)出售給中國客戶,使白宮警鈴大作。

路透社(Reuters)2020年報導,荷蘭總理呂特2018年7月訪美時,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古柏曼(CharlesKupperman)向呂特出示情報文件,分析中國取得艾司摩爾技術的後果。之後美方也多次向荷蘭政府表達關切。

廣告

如今,美國極力促使荷蘭將禁令所涉技術層次往下擴大,也就是及於當前製造晶片設備主流、艾司摩爾全球市占95%的深紫外光曝光機(DUV)。美國主張此設備有助於中國研發製造更多用於軍事和數位監控的晶片,但荷蘭從政府、學界到企業都有反對意見。

艾司摩爾執行長韋尼克(Peter Wennink)去年12月在荷蘭「大眾日報」(Algemeen Dagblad)專訪中抱屈,表示軍工業使用的晶片已有10到15年歷史,中國擁有那些技術很久了,「列車早已離站」。

他本月25日財報發布會上進一步談到地緣政治的影響。荷媒「電訊報」(De Telegraaf)報導,圍堵中國造成的半導體供應鏈碎片化「使資本流動更沒有效率,對於我們這種設備製造商其實有好處」,韋尼克說,「但這將讓晶片售價更貴」。

艾司摩爾多年來的最大客戶是台積電,中國只占其去年營收15%。「電訊報」另一篇報導說,少了中國買家,短期內雖對艾司摩爾影響不大,但長期而言仍會流失成長潛力大的市場,而且禁售令將促使中國更積極尋求其他供應商並自行開發技術,為艾司摩爾製造敵手。

荷蘭智庫Clingendael曾於2020年刊登評論認為,歐洲產業配合美國對中國晶片禁令的代價比美國企業高,因為美國企業向商務部申請對中出口許可的審查效率和過關比率都比歐洲企業高,且美國半導體業較有優勢的蝕刻技術未受限出口,令歐洲人懷疑美國別有用心。

荷蘭貿易部長施萊納馬赫(Liesje Schreinemacher)在過去數週幾次表示,荷蘭不會單純只聽美國的,並想拉歐洲聯盟(EU)一起,表示限制出口不只是荷蘭的事,因為艾司摩爾的機器零組件供應商大多來自其他歐洲國家。

比利時總理德克魯(Alexander De Croo)也幫忙喊話,「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引述他本月上旬一場論壇上指責美國為半導體設備禁令「霸凌」荷蘭。

但這些都不敵地緣政治現實。美國的目標是阻止中國半導體科技進步,以免用於軍事和監控造成國際安全和人權威脅。同時希望降低全球對中國晶片的依賴,避免重蹈歐洲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覆轍。

「金融時報」另一篇報導透露,去年荷蘭與美國本來快達成共識,要以10奈米晶片技術作為限制出口中國的門檻,但後來傳出中國最大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已成功製出7奈米晶片(奈米數愈低愈先進),這通常要用到EUV機器,不過中國卻從技術較低的DUV機器結合其他設備研發突破,使得美國想再擴大出口限制。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報導,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去年11月披露,中國科技巨頭華為技術公司已在2021年5月申請與EUV技術相關的專利。

換言之,無論美日荷擋不擋,中國都會力拚晶片自主,因此美國的圍堵聯盟重點在盡量拖延中國的進度。

荷蘭「晨報」評論,晶片製造技術非常複雜,但全球晶片產業結構卻非常簡單:晶片設計商最重要的在美國、製造商最重要的在台灣和韓國、設備商在荷蘭和日本。這些國家聯手降下「矽幕」,就有機會阻擋中國。

技術落後的「烏龜」想要跑贏技術領先的「兔子」,關鍵是兔子在比賽中偷懶。但全球半導體競爭如火如荼,此時沒有一隻兔子敢睡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