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技術結合神經醫學 台大潘明楷團隊發現顫抖症治療契機

顫抖症長者因雙手不自主顫動,舀起食物容易灑落,影響日常生活,但如今顫抖症的治療方式可能將有新進展!台大醫學院藥理學科暨研究所副教授潘明楷研究團隊發現顫抖症的核心機轉,透過周期電刺激術干擾顫抖的頻率,可緩解病患顫抖症狀,但該治療方式仍須經數年臨床試驗,才能應用於病友身上。

國科會22日舉行「神經醫學新突破!發現顫抖症的核心機制及治療契機」記者會,由潘明楷說明研究成果,相關研究亦於今年5月發表於國際頂尖期刊《科學轉譯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根據統計,發性顫抖症在成年人盛行率約4%,老年人則佔20%,是最常見的動作障礙疾病,但由於該疾病成因多樣,臨床治療效果不一,因此,在精準醫學發達的今日,這種疾病仍難以克服。

潘明楷舉例,美國FDA核准的唯二藥物對高達50%病患無效,只能透過深腦刺激術、磁振導引超音波超灼術進行治療,但過了幾年後,治療效果就會慢慢減退。

原發性顫抖症病患顫抖頻率約每秒4至12次,為了找出顫抖症的成因,研究團隊透過開發一系列光電技術追蹤其高速頻率變化,再運用所開發的小腦腦波技術,找出小腦內的共振迴路,證實小腦神經細胞是利用群體效應形成平均放電頻率,如同幾千個神經元同時運算,藉由大數法則形成的平均值,產生精準且穩定的顫抖頻率控制。

最後,研究團隊透過光學頻率刺激設計可調整顫抖症小鼠的顫抖頻率,並在臨床應用上,藉由非侵入性的穿顱交流電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tACS),干擾小腦共振頻率的穩定度,有效緩解病患顫抖症狀。

針對研究成果,潘明楷說明,從疾病形成的定性描述到定量計算,是生醫科學躍進的重要關鍵,期待醫學及光電科技的交匯,能由本質上改變生物學,為生醫產業發展與醫學領域帶來新一波革命。

至於該治療方式何時可以運用在病友身上,潘明楷坦言,目前的問題是,若是關掉機器後,顫抖症狀仍會出現,未來若可透過植入性電極片做深腦刺激術,患者便不需一直配戴著刺激儀器,但該治療方式仍需進行數年臨床試驗。

更多中時新聞網報導
大安區5千萬豪宅送小孩 贈與比繼承還省稅?專家算給你看 遺產稅竟然是0
ETF大換股 2檔汰換逾9成 今年績效第3名高股息 剔除鴻海長榮中華電
特斯拉怪獸車「救了我」車主曝逃死瞬間:會再買1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