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產》美線長約喊漲 船貨大咖博弈
【時報-台北電】攸關貨櫃航運獲利的美國線新年度長約談判,船貨雙方巨頭將在3月初TPM(跨大平洋海事會議)年度大會正面交鋒。此前,市場傳出航商先喊價,從大型直客美西線1,800~2,000美元(40呎櫃)、美東線2,600~2,800美元開始談,這個報價比去年高出2~3成,有些大型貨代美西線簽約價從約2,500美元談起。
業界強調,目前報價不代表最後簽約價,仍需觀察年後工廠復工後實況,紅海危機、美國關稅戰等地緣政治最新發展。美國線新年度長約從5月起算,在3、4月陸續談判簽訂,但今年國際貿易大環境變化太快,市場觀望氣氛濃,可能許多較晚簽約,估大直客簽約價可能還有下修空間。
長榮、陽明、萬海等航商期望,美國線今年長約價會比去年高。去年美國線長約價偏低,主要是市場認為有創紀錄的新船下水,卻低估紅海危機吸收過剩運力的程度,絕大多數時間現貨價高於合約價。
據了解,去年一年貨量逾20萬TEU的超大客戶,如沃爾瑪等,美西線簽約價約1,400~1,450美元,美東線再加800~900美元,接著一年貨量3萬~20萬TEU大客戶簽約價約1,500~1,600美元。
今年影響美國線貨量與運價的主要變數,除運力供給續增,還有紅海危機、關稅戰等,多空因素拉鋸,船貨雙方博弈諜對諜。
根據Alphaline預測貨櫃航運市場數據,供給成長從去年的10.3%降至今年的5.7%,需求成長從去年的4.5%降至今年的2.5%。
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指出,去年因紅海危機、美東罷工威脅、關稅預期心理,美國進口商大量進貨,支撐運價;但今年美國關稅戰可能引發通膨抑制消費,除非美國大量開採頁岩油、降低所得稅有助緩和通膨,否則在貨主預期心理、貨量有限下,美國線簽約價要大幅上漲難度高。
美國線簽約價高低決定航商獲利基本盤,航商賺不賺錢,主要看紅海危機何時結束,一旦結束,船舶復航紅海,釋放過剩運力逾1成,加上今年新增運力200萬TEU,對運價影響大,因此紅海危機愈晚結束,緩解過剩運力對運價的衝擊,對航商愈有利。
年前航商已陸續派先遣部隊赴美了解主要客戶需求,在3月初召開的泛太平洋海事會議(TPM)前瞻景氣後,由沃爾瑪等零售巨頭出價定錨後,大中型直客、貨代簽約價依序往上加。
TPM是美國百貨連鎖與進口商、航商等都會出席的海運會議,今年3月2至5日會議將邀請曾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美國駐聯合國大使John Bolton等專題演講,分享全球景氣與政經預測,作為海運業訂定長約價的參考,會議期間聯誼與談判活動是船貨試探簽約價的關鍵時刻。(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邱莉玲/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