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噩夢」纏繞多個產業 2022是否延續?

港口
港口

去年末到今年初快速滿眼的新冠奧密克戎變種,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日趨顯現。

數字供應鏈可視化平台project44的一份報告稱,由疫情引起的全球供應鏈混亂和短缺將持續到2022年。

從傳統的家電行業,到供應鏈管理水平出眾的蘋果,再到炙手可熱的特斯拉,多個行業都在抱怨供應鏈混亂對自身的影響,甚至稱其為「供應鏈噩夢」。

對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鑒於奧密克戎變種的高傳染性,中國應重新評估其「清零」政策,中國作為主要商品供應國的角色,這些限制現在被證明對中國和全球經濟構成了負擔。

供應鏈的噩夢

該報告稱,從中國到歐洲的航運的平均延誤在去年12月上升到6天,此前已經連續數月下降。自10月以來,從中國到美國西海岸的航線的延誤也在逐漸增加。

根據海事數據提供商勞氏情報的數據,截至1月25日格林尼治標凖時間8點,在中國上海港和寧波港附近有82艘集裝箱船在等待裝貨上船。南部的鹽田和香港附近,也有61艘船在等待。

在太平洋的另一邊,長灘港和洛杉磯港外,有68艘船在等待卸貨。而在歐洲,鹿特丹和安特衛普附近有19艘船。

全球最大集裝箱航運公司馬士基(Maersk)的發言人康塞普西翁-布-阿里亞斯(Concepción Boo Arias)此前表示,與疫情之前相比,該公司部署了更多的船隻和集裝箱,但仍然看到延誤,導致航次和運力的錯配。因為港口的延誤對船期產生了連鎖反應。在一個港口停留幾天可能會使集裝箱船的總航行時間增加兩周。

廣告

數據上的壓力,也被多個行業切身感知。

特斯蘭在本周三公布了去年四季度的業界,總營收177.2億美元,高於預期的165.7億美元,同比增長65%。汽車業務的收入為159.7億美元,同比增長71%。

詭異的是,超預期業績公布後,特斯拉股價卻大跌11.55%,較去年11月所及紀錄高點下跌超過30%,並創下自那時以來的最大單日百分比跌幅。

原因是公布業績的同時,特斯拉還警告,導致大多數其他主要汽車製造商銷量下降的供應鏈短缺也將擠壓特斯拉,隨著供應鏈成為主要的限制因素,特斯拉自己的工廠已經連續幾個季度低於產能運行,這可能會持續到2022年。

馬斯克則直接表示,在季報電話會議上表示,特斯拉今年不會推出Cybertruck等新車型,因為面對明年才能緩解的供應鏈不利因素,銷量增長將受影響。

他在推特上進一步寫道,「哦,伙計,今年是供應鏈是噩夢,還沒有結束!」

「連特斯拉都遇到了麻煩,其他電動車公司更無法以他們想要的速度生產汽車,」庫齊奧研究(Curzio Research)首席執行官庫茲羅(Frank Curzio)說,並補充說許多新車型的銷量增長可能要推遲到2023年才會出現。

2018年,特斯拉獲得了在上海建立超級工廠的批准。
2018年,特斯拉獲得了在上海建立超級工廠的批准。

此外,美國家電大廠惠而浦(Whirlpool)也表示,新變種病毒持續打擊供應鏈,家電產品供不應求恐延續至2022年。

雖然該公司在去年營收大幅上升13%,但供應鏈擾動、勞動力短缺使其成本大幅上升,造成第四季度淨利潤反而大減40%。而且惠而浦目前訂單積壓狀況約為4周,最嚴重時一度達到8周。

中國「清零」與供應鏈修復

這種擾動,主要源自高度複雜的全球分工。相比於工業化早期,如今全球產品供應鏈日趨複雜化、網絡化,似乎反而導致對風險的抵抗能力降低。一個組件的生產受到衝擊,整條鏈上的產出都會受到影響。

脆弱與複雜性,換來的是生產率和經濟效益。

不同經濟體在生產銷售等環節的比較優勢不同,以iPhone為例,屏幕、攝像頭的供應商在韓國、日本,組裝在中國,股票上市在美國,在全球各地銷售,產業鏈上各個國家以及背後的資本都因此獲益。而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原因正在於中國的綜合成本低。

疫情則帶來的從能源、生產、物流、零售等各個領域的衝擊。

Three full container ships waiting to be unloaded at Los Angeles port
Three full container ships waiting to be unloaded at Los Angeles port

歐美國家在新變種奧密克戎(Omicron)影響下逐漸解除限制措施,「與病毒共存」;中國依然實施嚴格的「清零」政策。

上周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鑒於奧密克戎變種的高傳染性,中國應重新評估其「清零」政策。

格奧爾基耶娃稱,儘管這種做法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遏制了中國的疫情,但中國作為主要商品供應國的角色,這些限制現在被證明對中國和全球經濟構成了負擔。中國重新評估應對疫情的最佳方式至關重要。

基於這些原因,IMF還將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下調0.8個百分點,至4.8%,預期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將再次回升至5.2%。

IMF表示,中國對新冠疫情的零容忍政策以及房地產開發商財務持續緊張,是下調預估的原因所在。

不過中國方面反駁格奧爾基耶娃稱,中國一貫採取科學全面有力的防控舉措,無論是在保護人民生命健康,恢復本國經濟社會發展,還是在推動國際抗疫合作,促進世界經濟復蘇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世人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