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結構劇變 高房價是幫兇而非禍首
【住展房屋網/台北報導】日前中經院、台綜院等四大智庫共同舉辦「人口結構老化對經濟及社會之影響」研討會,會中指出台灣勞動人口已達高峰,在出生率不彰、老年人口比例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未來將邁入人口結構老化且負成長的處境,連帶影響產業經濟與國家競爭力,建議政府應作好準備。
而在人口結構反轉的過程中,受害最深的就是現在的年輕人,扶養負擔將日漸沉重,將來恐需以高稅賦填補退休資金缺口;同時四大智庫也表示,低薪高房價讓民眾經濟壓力沉重,導致年輕夫婦不敢生孩子,出生率節節敗退,是人口替代率嚴重不足的原兇;但住展房屋網企研室認為,高房價造成的經濟負擔固然是生育率下滑的因素,不過要全部歸咎於此,就把問題過度簡化了。
早在民國七○年代末期之後,台灣出生率就一路走低,人口替代率便低於可維持人口紅利的2.1,但當時並沒有嚴峻的高房價問題,房價飆漲是民國九○年代中期以後的事,這時少子化與高齡化議題早已成形,因此高房價充其量只能算是影響人口結構的各項因素之一,而非問題的始作俑者。
在討論人口結構問題時,應追本溯源,細究這20多年來的變化,才能深入問題核心,並提出適合的因應方案。八○年代出生率走緩,除了經濟發展已脫離爆發階段進入穩定期,新時代的生活觀念也是造成生育率下滑的原因,而九○年代後,經濟成長進一步限縮,薪資水準逐年倒退,這時再加入高房價的沉重負擔,讓台灣出生率再探底,終於使人口負成長的時代提早來臨。
因此要提升生育率,除了從緩解高房價問題著手外,還須從同步拉抬經濟成長、薪資收入與社會觀念,若沒有全面性的政策方針,想挽救出生率絕對是事倍功半;況且人口成長低落可說是多年頑疾,就算現在積極送出政策牛肉獎勵生育,也無法逆轉人口邁入負成長的頹勢,充其量只是延緩下滑速度罷了。
而這時候報到的新生兒,就背負了時代的原罪,必需擔負未來眾多高齡人口的安養責任,到時候稅負高、所得低,基本生活都過得艱辛萬分,哪還有能力買房?也因此許多學者認為,人口結構翻轉將使高房價問題自然解決,在經濟沉重與剛性需求降低雙重因素作用下,房屋供給難以消化,郊區房價也就失去支撐力道。
但這些都是後話,最重要的是政府必需及早端出全面且強而有力的政策,提高國人的生育意願,並且從現在就要建立良好的高齡退休方案,避免往後世代不正義的狀況惡化,這些問題比高房價的影響層面更嚴重,官方不能再以時間還早來搪塞,再不拿出實際作為,恐讓年輕世代的處境更加尷尬,加深社會矛盾與衝突。
新聞提供:住展房屋網www.myhousing.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