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 「自動駕駛」時可以睡覺嗎?自駕 5 個級別一文搞懂!

作者:桃樂比大叔選讀筆記 News

來源:股感知識庫

SAE在 2014 年發表的 J3016 文件,現在被用來為自動駕駛做分級定義,而其實很多的輔助駕駛技術在這個時間點之前早已存在,所以如果要明確把每個輔助駕駛都去分級,其實不實際。但我們還是可以大致把技術分類。

清楚分級之後就知道我們拿 level 2 的車做了多少 level 4 的事了,最厲害的,就是已經有人在自動駕駛的 Tesla 上做愛做的事情,還貼到youporn上。嘿,先別急著開無痕模式去找那影片,朋友們,先沉靜心靈了解一下分級再去,也不遲。

level 0 與 level 1

level 0 , level 0 代表著現在大部分的車,大部分的警示系統都是。因為 level 0 和 level 1 的差別就是系統會不會介入駕駛盤或是加減速。如果車道偏移會逼逼叫,但是不會協助轉動方向盤不是 level 1 ,有倒車影像,倒車雷達,但是快撞到東西時不會阻止車子停止不是 level 1 。至於這個介入該是持續的或是間歇的倒其實沒有明確定義。所以你也可以找到一些 level 1 的車,比如 TOYOTA 熱銷的 Altis 跟 Rav 4 都是 level 1 。

level 2

level 1 與 2 最大的差別就是在設定情況下,駕駛車子的主體是人還是系統, 1 的駕駛執行是人, 2 的駕駛執行是系統,但是需要人隨時提供注意力,並且監測車況,監督車子的駕駛,LCA 車道導正就是 level 2 的技術。車子自己在開,駕駛者只是在監督他,所以福特( FORD, F-US )將會有第一輛 levle 2 的國產車,特斯拉( Tesla , TSLA-US )也是一輛 level 2 的車,所以需要駕駛者的注意力。

level 3

擁有 level 2 的技術其實要做到 level 3 不難,因為 level 3 的差別就是多個定義是系統監測環境與車況,而其實多數 level 2 的車早就持續在監測這些,只是可能做得不完美。但是,遇到做決定時,他還是需要駕駛的介入,包含變換車道。這就是為什麼 level 3 還是不能睡覺頂多讓你用下手機,因為當他要求你介入時你可能要能夠在十秒內給予回應。

廣告

號稱全世界第一輛 level 3 的量產車 Audi A8 ,卻只開放高速公路公路上且車速 60 公里以下的 level 3 ,其實就代表著跟 level 2 沒有太大差別。所以 level 3 的情況有點尷尬,因為他做事要駕駛者同意,如果遇到他認定他無法處理的情況提醒要駕駛者介入,駕駛者卻沒有介入時,他可能會被迫在原車道上停止。但在 level 3 的車禍責任卻要車廠承擔。這就是為什麼幾乎大部分的車廠都要跳過 level 3 或可能有 level 3 能力卻不稱自己是 level 3 ,而是要直接上攻 level 4 。

level 4

只有到了 level 4 才能真正體驗那種就讓車子自己開吧,我來打個瞌睡或是看個影片的情景。 level 4 的車子應該至少要可以處理大部分在設定情況下的路況,燈號辨識,依情況自動換道,自行決定大部分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國外影片中分享了試乘 level 4 雷諾車的情形,駕駛者向著背後鏡頭說話,在車上用VR眼鏡。這也是目前各家車廠想要快點實現量產並且推動法律合法的情景。

level 4 與 level 5 的不同,大致上就是 4 規定還是要有駕駛者,來最終處理少數系統無法處理的情形。例如在尖峰時段的無燈號路口,人類駕駛者會試著看情況伸出一點車頭來迫使來車放慢速度,這樣他才有機會通過那個路口。而系統,可能因為安全因素就只能待在那十幾二十幾分鐘等車流緩解。

level 5

真正的無人自動駕駛。不需要駕駛者,你上車就是指定目的地然後去做自己的事情。也因為如此,大部分的 level 5 概念車都拿掉了方向盤而只是把車子當成一個行動的空間。Google其實直接就朝著 5 的方向研發但是因為美國法律的規定,他們只能在特定區域測試它們的無人車,來累積它們的資料。

就簡單定義上, level 2 頂多讓你喝口水, level 3 可以讓你用下手機, level 4 可以睡個覺, level 5 的車可以不要有人。所以當你實際了解後,就感覺我們能大致分三個區間,技術的大差別可能是在 1 跟 2 之間,還有 3 跟 4 之間。我獨自認為,對於你來說,如果真要用級別來做為選擇輔助駕駛的指標,用這三個區間是一個方法。不然就針對你自己喜歡的使用場景去做選擇比較好,避免誤以為價格同距的車, 3 級車就應該比 2 級車划算很多。終究還是看看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是什麼。

《桃樂比大叔選讀筆記 News》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產業評析】電動車市場現況、供應鏈、未來機會與挑戰

特斯拉概念股們,能夠找到下一家大立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