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接6院聯防抗疫,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破除白色巨塔高牆

雖曾差點誤入歧途,但年輕時就被喻為醫界明日之星的馬惠明,在學長鼓勵下,轉戰醫療資源不足的雲林。他看到在地需求,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打破白色巨塔高牆,成功串起六大醫療體系建構區域聯防。

Omicron疫情狂燒,兩個月已有兩起幼童死亡案例,其中基隆的2歲幼童,因不斷轉介醫院,未能及時治療,最終不幸死亡,關鍵的「急重症跨區轉診機制」卡關,突顯暢通照會與轉院機制的重要性。

被衛福部公告為緊急醫療資源不足地區的雲林縣,不僅有老年人口全台第二高及家戶所得低問題,醫療資源也相對缺乏,但面對急重症跨區轉診的需求同樣迫切。因此,聚沙成塔的醫療量能聯防,成為守護地方健康與照護的關鍵。

全台唯一!六院聯防兒童Omicron

面對Omicron,沒打過疫苗的兒童暴露風險拉高,雲林六家急救責任醫院中,只有兩家有小兒科醫師,建立區域聯防機制,成為補足醫療量能的關鍵。

靠著過去豐富的跨院合作經驗,只花7天就成立的COVID兒童急重症遠距醫療照護網(COVID Kids-NET),由台大雲林分院小兒科團隊為中心、串連成大斗六分院、若瑟醫院、雲林基督教醫院、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院及長庚雲林醫院等6家醫療院所,提供全天候COVID兒童急重症視訊諮詢照會服務。

過去,醫院與醫院之間各據山頭,藩籬分明,甚至彼此有搶病人的檯面下競爭關係。

這次,能在短時間內就聯防一氣,靠的就是甫在去年12月,獲得醫界最高榮譽之一醫療典範獎的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自2018年以來推動區域聯防打下的基礎。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展開區域聯防,只花7天就成立COVID兒童急重症遠距醫療照護網。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中),副院長馬惠明(左三)。張智傑攝影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展開區域聯防,只花7天就成立COVID兒童急重症遠距醫療照護網。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中),副院長馬惠明(左三)。張智傑攝影

三大醫療業務表現超出期待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院長黃瑞仁直言,除了疫情能展現遠距醫療的特色,其實以馬惠明為首的急診醫療、國際醫療及偏鄉醫療業務,也提供了超乎預期的效能。

廣告

黃瑞仁細數馬惠明自2016年到任台大雲林分院的功績,包括他的急救專長,在已有基礎的急重症醫療上進一步提升,9月成立外傷中心,確立台大雲林分院成為雲林唯一重度急救責任醫院。

黃瑞仁指出,前任院長王崇禮爭取成為醫學中心,其中涵蓋5大任務,其中有一項是國際醫療。他坦言,2016年前,台大雲林分院的國際醫療是「零」。

黃瑞仁與馬惠明便分頭進行,找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國際醫療組、衛生署及外交部可能的資源。2017年成立國際醫療中心,剛好當年友邦布吉納達臨時需要一位醫師,快速盤點後,派出內科部王馨儀醫師擔任布國醫療團醫療長,為期一年,成為我國最年輕、也是唯一女性的駐外醫療團醫療長。其間,布國也派出4位醫師、護理人員,來台接受急診及加護病房之訓練。

同年,馬惠明也率團至印尼雅加達與瑪琅參訪,開啟急重症及心臟衰竭研討會,以及後續急診重症與護理等醫療人員的訓練計畫。2018年,再與東爪哇的泗水,執行衛福部的「一國一中心」計畫,由6家醫院前往東南亞6個國家進行醫療合作。

黃瑞仁透露,馬惠明從小就有當外交官的夢,所以自小就積極學習英文,後來也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醫療政策與管理博士,在國際事務方面多有擅長。

急診重大外傷病人零轉出,全台首創制度

身為雲林唯一重度急救責任醫院,急診病床每天都滿床,一床難求是常態,遇到重大外傷病人來了、快要休克、要進開刀房,面對的是加護病房沒床、外科醫師不敢開刀的狀況。

在給病人活命的機會(轉出去在路上大概就死了)理念下,醫院開始推動「先開刀,再找床」,由資深護理師每天上小夜班前盤點病床,有哪些病人相對穩定,如果今天晚上急診需要病床,馬上可以緊急調度。

而這位「可調度」的病人要送到哪裡?若轉到一般病房,會臨時增加護理人員負擔。於是,先轉到開刀房的恢復室,由快速反應小組值班護理師擔任主力護理師,這個制度運作下來非常順暢,平均每天要調床的就2床,不會造成負擔,大多數時候只要調度1床。

黃瑞仁驕傲地說,這個制度在全台也是首創,靠的就是急診同仁團隊的運作。這個制度推行以來,至今到急診的重大外傷病人是零轉出,相當成功。

馬惠明就是會想到如何突破問題。

從雙星到四星,遠距醫療打破藩籬

2018年,台大雲林分院與成大斗六分院打破醫界藩籬、攜手合作推動「斗六雙星區域聯防」計畫,兩院的神經外科與整形外科互聘為兼任主治醫師,一起排班,透過雙向視訊會診,建構一個醫療人力的大水庫。

2020年,雙星聯防進一步擴大,加入若瑟醫院及雲林基督教醫院,增加創傷及兒科的聯防機制,雙星聯防升級擴大為四星聯防。

推薦馬惠明角逐醫療典範獎的雲林縣醫師公會理事長丁榮哲說:「每個來雲林的醫生都做很多,但馬惠明會動腦筋。他會看雲林遭遇什麼問題?要怎麼解決?特別是他在科技方面見多識廣,很會把科技用在醫學上,區域聯防跟遠距醫療,就是最好的案例。」

圖片提供/醫師公會
圖片提供/醫師公會

丁榮哲分析,從實際狀況看,差不多規模的醫院都是競爭關係,這個聯防合作,讓醫療量能可以更有效整合運用,這個他在台灣首創的機制,正是他獲獎的主因。

「遠距醫療一開始看來好像多此一舉,心中還覺得是不是只是個新鮮的玩意,」丁榮哲補充說,但後來一件事讓他完全改觀。

全雲林小兒心臟科醫師就只有一位,他一個人不可能服務全雲林所有學童。馬惠明請技術人員到學校,利用電子聽筒記錄心音,代替現場聽診,再加上心電圖,上傳雲端,由全國雲端小兒心臟科醫師判讀,這讓他感受到,馬惠明不是做做樣子,是真的在做對事、做好事。

丁榮哲認為,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視訊真的有需要、一年來已習慣視訊,遠距醫療的視訊變得順理成章,這也算是馬惠明的超前部署。

把雲林醫療搞得有聲有色的馬惠明,在醫界表現亦是成績斐然,最著名的有「到院前高級救護」「公共場所AED制度」及「緊急醫療救護法」修訂,被喻為醫界的明日之星。但在48歲那年,受到友人慫恿下接觸到搖頭丸,差一點走上人生不歸路。所幸在家人、醫界友人及好友支持下,立即切斷這意外的人生插曲。

至今,仍有人會提到他這件荒唐的事件,馬惠明對此表示:「對自己犯過的錯坦然接受指教,自己也感謝這一路來願意給他再一次機會的人。希望下個十年,還能為台灣的醫界做點事。」

其實,馬惠明會到台大雲林分院任職,正是大四屆、身為學長的黃瑞仁開口邀請。在黃瑞仁眼中,馬惠明就是個很喜歡嘗試新事物、具備創新人格特質的學弟;不同於白色巨塔都是線性人生,他有著非線性人生。更與眾不同的是,當醫師往往見樹不見林,馬惠明因為有公衛角度,所以會「見到林」,具備專業領域的高度、廣度跟深度。

在即將任期屆滿,離開台大雲林分院的馬惠明,面對Omicron來襲,馬惠明思考當前第一線急診醫師與家長的焦慮,提出由台大雲林分院小兒科重症團隊,擔任全雲林醫院的後盾,並為其他5家專責醫院急診室,提供全天候24小時COVID-19兒童確診患者急診的急重症視訊諮詢照會服務。

運用的正是近六年來,一步一腳印超前部署的院際合作。這個破除白色巨塔高牆,建立區域聯防與運用資通訊遠距醫療,來解決偏鄉健康不平等的機制,成為留給雲林鄉親最好的禮物。

馬惠明 小檔案

出生:1964年
現職: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
學歷:台大管理學院EMBA碩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療政策與管理博士、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台灣大學醫學院急診醫學科教授、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  
專長:急診醫學、心臟內科、緊急醫療系統、重症醫學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翻轉偏鄉醫療不平權!三箭齊發化解危機,讓無醫鄉在台灣絕跡
共組共生醫連網 台大成大創三贏
台灣不算醫療大國!有服務、沒產業,下一步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