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徵信所示警:台灣5百大企業新入榜逐年下降 創造新兆元產業有待努力
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出版的「2025台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結果顯示,以輝達為核心結合台積電的先進晶片製程,帶動整個AI供應鏈,使得台灣成為最大的AI產業受益國之一。反映在5000大企業的總體營運上,一掃2023年的陰霾,營收總額與稅後純益總額同步恢復成長。營收創史上新高、獲利是史上次高,不過CRIF也示警,近十來營收前500大企業的新入榜家數呈現逐年下降,並且連續兩年新進榜企業家數減少到只剩個位數,500大企業無法換血,整體活力下降,且產業結構失衡,如何創造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兆元產業,仍有待產官學界的努力。
延伸閱讀》台灣最賺錢的企業TOP10公布!台積電20年蟬聯冠軍 一家勝9家總和 長榮陽明入榜
其中5000大企業營收總額創下43兆6,924億元的歷史新高,稅後純益也創下5兆2,021億元的歷史次高,成長率高達44.18%,直逼2021年所創下的5兆5,587億元。
不僅如此,平均純益率上升至11.45%、平均淨值報酬率達8.69%,平均資產報酬率提升至5.17%,總體表現亮眼。
由營收成長產業來看,在181個入榜產業中,產業營收達1,000億元以上,營收成長達兩位數,且稅後純益也達1000億元以上的共有7個產業,包括半導體業、金融控股業、銀行業、航運業、人壽保險業、建築投資業及證券商,屬於營收高成長兼高獲利產業。
值得關注的是,在前述7大營收高成長兼高獲利產業中,製造業僅有半導體業入列。此外,半導體業營收總額創下3兆9,691億元的新高,加上積體電路設計業(IC設計業)營收總額也再次突破8,000億元關卡達到8,064億元,兩者合計營收總額創下4兆7,755億元新高,占5000大企業營收總額比重10.93%,首度突破1成,在5,000大企業重要性越來越高。
延伸閱讀》台灣服務業霸主是誰?統一超只排第7全聯緊咬在後 華碩第二還輸它
前500大企業的新入榜只剩個位數
近十年(2015-2024)來,營收前500大企業的新入榜家數呈現逐年下降,並且連續兩年新進榜企業家數減少到只剩個位數。2024年500大企業排名僅有4家新面孔企業(係指2023年未入榜500大企業),較2023年的7家再度減少3家;反觀2015年500大企業有多達12家新進榜企業。
另外,2024年也只有6家企業由100名外上升到100名內,但在2015年有11家企業由100名以外擠進100大企業(包括鎂鋁合金機殼大廠可成科技就在2015年由第311名一口氣躍升至第71名),再次顯示500大企業後繼競爭者有實力業者有限,不但500大企業無法換血,甚至營收淨額前1000名新進榜企業也只有19家,也將成為5000大企業排名的長期隱憂。
CRIF 的分析顯示,過去十年來,要擠進100大企業的門檻從 416.82 億元上升到 590.37 億元,成長幅度達 41.64%。相比之下,500大企業的進榜門檻只從 76.14 億元升到 95.63 億元,僅成長 25.98%。2015年第100大企業取決點是第500大企業的4.47倍,但是2024年則增加到5.17倍,顯示出100大企業在過去10年成長速度很快,要進入100大企業,600億元幾乎變成基本門檻。
相反的500大企業的門檻成長趨緩,不到100億元就可以加入500大企業俱樂部!這意味著500大企業汰換速度慢,有實力的新秀企業並未大量湧現,導致500大企業排名整體活力下降。
5000大企業中有8個兆元產業
在5000大企業中雖有8個兆元產業,分別是電腦製造業、半導體業、人壽保險業、石油化學製品業、銀行業、電子零組件批售業(電子通路商)、金融控股業及電腦及其週邊設備、軟體批售業,但其中有3個產業為金融業,石油化學製品業則呈現兩年衰退,因此如何創造新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兆元產業,仍有待產官學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