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房市困境尋出路 誰在「惡意不買房」?

(德國之聲中文網)據中國多家網絡媒體報道,山東青島市西海岸新區薛家島街道辦事處6月中發布“關於做好促進居民購買新建商品房的通知”,要求截至6月底,每個合作社完成網簽新建商品房不少於2個。

通知還要求,“凡惡意不買房,如查到銀行有巨額存款,一律提醒談話”;該項工作納入2022年度社區工作考核。薛家島街道一個社區的工作人員向“南方財經”記者證實確有此事,“上級部署”來自區級政府部門,“完不成的話,我們社區是要扣分的,社區書記也是有可能要被扣錢的”。

這一消息在微博上引來網民的一致惡評:“都要逼著你去買房了”;“開始明搶了?”;“先是惡意取款,再是惡意不買房?這個社會越來越魔幻了!”;“看來政府和開發商真是一家”;“ 快告訴我如何跟上時代潮流啊?!”

不久,主要網站上的有關新聞紛紛被刪除,但社交媒體上的討論仍在繼續。微信公眾號“老端”撰文“嚴打‘惡意不買房’的時代來了”被廣泛轉發。作者寫道:“這才不到一年工夫,政策怎麼就出現了180度的大逆轉呢?去年恨不得把房地產直接火化,現在轉移到ICU病房裡,什麼藥都上,務必要救活。”

拯救房市 奇招迭起

房地產業,包括住房建設和銷售、服務以及上下游相關附屬產業的需求約佔中國GDP的30%。去年開始,為抑制房地產泡沫,政府層采取“五道紅線”的監管措施,減緩抵押貸款和開發商融資的增長。

廣告

包括恆大在內的一些房地產行業巨頭在巨額債務的重壓下開始喪失支付能力。而今年,在防疫“清零”政策之下的封控導致一些城市生產生活停頓、經濟受到重創。本已走入頹勢的中國房地產市場遭到進一步打擊。

政府已推出降低抵押貸款利率、放寬信貸、提供補貼和放松監管等措施,以期重振消費者的購房熱情,但效果不明顯。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至5月份,房地產銷售指數已連續11個月同比下跌。今年4月和5月份主要城市的房市交易量同比下降都超過40%。新房成交額下降了近60%。

各地方政府也紛紛出台刺激購房的新政策。例如為購買新房提供補貼、允許首次購房者在還款最初幾年只支付利息、降低首次購房者的房貸利率和首付要求等。

近期更有房企推出“小麥抵首付”、“大蒜抵首付”、拆遷改造以“房票”補償等令人生疑的促銷手法。

在“惡意不買房”的新聞引起熱議後,《證券時報》發表評論稱,這些“花式促銷”,反映了“地方房地產市場去庫存的迫切心理”,但情急之下,政策“走樣”,作者認為穩樓市“不宜矯枉過正”。

6月22日,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房地產穩經濟作用正在顯現》,稱房地產業是支柱產業,“對上下游相關產業帶動效應強,對投資和消費影響大,對經濟金融穩定和風險防控具有系統性影響”。作者努力給讀者“定心丸”:“隨著穩樓市眾多舉措的綜合效應逐步顯現,房地產市場有望進一步趨穩,相信下半年對經濟穩定的作用會逐步顯現。”


(綜合報道)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