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力拼科技自主動作頻頻打擊PC概念股? 分析師:終端需求疲弱才是主因

中國本月初祭出新政,命令國營企業與政府機關必須淘汰非國產品牌個人電腦,可見中國政府力拼「科技自主」無不使出強硬手段,上一回我們針對產業技術面進行分析報導,這一回我們從市場面向來進行討論。

在中國本土品牌崛起,科技自主成為當前政策走向之下,國際PC品牌廠在中國還有市場紅利嗎?從需求面來看,2021年全球PC出貨量為3.5億台,中國政府一紙命令下達,光是國營企業與政府機關就得淘汰5000萬台個人電腦,佔全球PC總出貨量的1/7,連帶重挫惠普(HPQ)與戴爾(Dell)在中國的銷售,股價均下跌2.5%,相對而言,聯想(Lenovo)同一時間上漲1.69%,金山軟件也收復跌幅,漲幅來到3.3%,這讓我們很難否認中國至今仍握有強勁消費市場的優勢。不過理財周刊分析師紀緯明指出,儘管台灣雙A品牌廠於中國市佔率相當高,但這紙「驅逐令」是為期兩年的政策推動,也暫時沒有延燒至私營企業的跡象,因此短期內對PC品牌廠的影響仍難以評估。

中國「科技自主」目標在2025年關鍵零組件自製率達70%,2035年全面自己自主,台廠業者是否會受到影響?紀緯明指出中國科技自主的關鍵在半導體,然而中方的半導體高階製程研發仍有待突破,台灣半導體技術還很難被取代,且估計中國自製率在2025年很難達標,更遑論全面自給自足。另外,儘管台灣2021年對中國貿易依存度達42.3%,中國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但在新南向政策推動之下,台灣出口逐漸導向新興市場,對中國的出口比重正在降低,長遠來看此一政策的推動對台灣整體經濟的影響仍有限。

廣告

另外,受到去年供應鏈危機影響,許多廠商大量囤積庫存,庫存水位滿載,來到歷史高點,但今年又遇上通膨,排擠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終端需求,庫存難消化,使當前電子製造業庫存循環趨勢向下,許多PC品牌廠不但不接單,從4月開始下修訂單量,大舉砍單,截至目前終端需求仍顯疲弱,摩根史坦利對華碩(2357)及宏碁(2353)皆給出「劣於大盤」的評級,反應PC概念股前景的不確定性,因此紀緯明表示相較於中國的「科技自主」政策,當前個人電腦需求的減弱才是打擊PC概念股的主要原因。

看更多理財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