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與大陸市場脫鉤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為了強化台美合作,美國與台灣可能將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前進新南向國家,合資參與基礎建設,並進行資通訊合作。目前雖然仍在規畫階段,出資模式及合作項目尚未完全確定,不過美國主要目的是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之際,在經濟上孤立中國,以確保美國體系供應鏈的優勢。

事實上,台灣在2016年啟動新南向計畫當中,曾規畫與日本及新加坡等第三國協力進軍新南向市埸。日本在新南向國家深耕多年,海外投資及政府開發援助(ODA)並行,再加上日本在亞洲開發銀行(ADB)影響力,自然是合作首選。至於新加坡經濟網絡早已遍布東協及南亞,若能再善用台星自由貿易協定(FTA)經濟合作的機制,也能增加成功機會。

只是新南向政策迄今與第三國合作只是聊備一格,並無具體成果。主要是因為日星兩國本身推動機制綿密,資金雄厚,台灣所能扮演角色有限。所以未來台灣必須首要了解台美合作互補性,才能發揮合作綜效。

未來台美合作也應評估新南向市埸的涵蓋範圍,新南向18國在經濟發展程度、產業結構以及社會文化,差異非常大,所以未來必須針對各國不同特性切入。雖然過去曾提出新南向一國一平台,但是重點仍集中在和台灣經貿較密切的少數東協國家與印度;對於其他國家關注少,投入資源也不足,更遑論有何具體成效。台灣應利用未來台美合作機會,有系統評估是將觸角延伸到較冷門國家,還是仍然限縮在原先的重點國家。

在美中貿易戰及新冠肺炎疫情下,全球供應鏈開始重組。除了企業自發性的行為外,也有國家之間的合縱連橫。其中有美國主導,現已有多國在名單中的「經濟繁榮網路」(EPN)。也有日本所倡議,與印度及澳大利亞合作推動「供應鏈韌性倡議」(SCRI);也有以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及印度所組成的「印太戰略」聯盟。各平台下既競爭也合作,台灣應利用與美國合作機會,切入上述平台。

廣告

對美國而言,此次疫情爆發凸顯貿易和供應鍊分散化、降低對中國依賴,確保產業安全的重要性。在中國大陸生產太遙遠、太集中、成本太貴、風險太高的諸多不利因素下,開始轉移生產據點,台灣也是優先考量的重點地區,美國自然希望可與台灣加強合作。

但是台灣要切記與美國合作目的是在分散市埸與風險,而非取代中國市埸。美國雖然一直推動美中經濟脫鉤,將供應鏈移出大陸,不過仍積極經營中國內需市場;並以美中貿易協議要求中國大陸改善經營環境,形成與中國生產脫鉤,但市埸不脫鉤的情況。所以台灣也應同時兼顧供應鏈安全及掌握中國市場商機,方為上策。(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