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曾志超】通膨怪獸要來了?

American Currency In Cash Close Up
示意圖來源:Getty Images (Darren415 via Getty Images)

作者為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祕書長

美國5月分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繼續強勁攀升,年成長5%,創下近13年來的新高。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台灣的物價統計指出,5月消費者物價年增率升至2.48%,創下99個月以來最大漲幅。中國工業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長9%,也創12年新高。各項經濟數據引發通膨疑慮,造成市場緊張。

美國聯準會老神在在

然美國聯準會(Fed)及各國央行似乎都認為通膨只是短期現象。且1970與1980年代惡性通膨之後,縱然常有學者或分析師高喊惡性通膨將至;但除部分新興國家外,多數國家幾乎從未發生過。

主要歸功於貿易全球化,西方國家將多數製造轉移到中國大陸、越南與墨西哥等製造基地,建立大規模的生產據點,讓生產成本大幅下滑,商品幾乎只跌不漲;並發展出高效率的「即時生產」(Just In Time)生產模式,新興製造基地對外輸出通縮。

同時也讓工資呈現僵固性,「工資與物價螺旋」(Wage & Price Spiral)現象已不復見。導致菲利浦曲線逐漸失效,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不再呈現明顯的負相關,減緩了通膨的問題。

這次有不一樣?

本次COVID-19疫情衝擊下,狀況似乎有點不同,本文從以下幾個觀點分析之:

一、供應鏈短鏈化。疫情襲擊製造基地,多次發生斷鏈問題,口罩、呼吸器、疫苗,甚至晶片都出現供給缺口,全球化的缺點充分暴露。基於經濟安全,西方國家大推製造業回流,有意讓供應鏈短鏈化。惟基於成本考量,或許能分散生產據點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多數產品仍維持全球化模式。

廣告

二、經濟重啟需求大增。歐美國家經濟逐漸恢復,正常需求暴增,因疫情減產的供給端跟不上需求的速度;加上運輸業發生塞港等問題,讓物價持續上漲。中國供應鏈2020年就已經恢復正常,越南與印度等製造基地也將隨者疫苗接種,供應遲早會正常化。

三、勞動力短缺。美國產業界發生嚴重的缺工問題,各大連鎖企業被迫大幅提高工資,有可能引發物價上漲。《華爾街日報》認為,關鍵是勞工短缺是否常態化,目前主要發生在基層的勞工短缺,各大企業調漲基層的薪資,是否會延伸至高層管理階層,讓薪資全面上漲?政府優渥的失業補助9月到期,因為疫情退出職場的勞工,將逐步返回職場。

四、政府大撒錢。各國政府在疫情期間發錢不手軟,以美國為例,川普向每人發放2000美元,拜登上任後也發放1400美元紓困金。解封後消費意願大增,推升需求助長物價上漲壓力。不過隨著時間遞延,人民的消費也將趨於理性。

五、美國大舉推動基礎建設。拜登上任後大推基礎建設計畫,整體計畫經費高達2.25兆美元,用於交通建設、高速網路、改善水質、改善公立學校設施,以及弱勢族群住宅等傳統基礎建設,成為國際原物料大漲重要力量。然拜登提案卻遭到共和黨反對,縱然將規模調降至1.7兆美元,仍遠高於共和黨提案的3300億美元。拜登與共和黨議員卡皮托談判破裂後,可望衝擊相關原物料價格。

六、轉嫁效應。中國在原油、鐵礦石和金屬等原物料價格推升下,5月工業生產者物價指數大增9%,消費者物價指數也創8個月以來的高點,但漲幅僅有1.3%,轉嫁效應尚不明顯,未形成「成本推動型的通膨」。不過成本轉嫁的壓力愈來愈大,中國國務院5月中被迫出手遏制大宗商品價格上漲。2021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推升,已經升值2.2%,適度緩解其通膨壓力,然此舉形同從對外輸出通縮,轉變成輸出通膨。

後勢有待觀察

通膨是否是美國聯準會所稱的短期現象,從以上的分析,本文傾向支持多數央行的主張,然後勢仍有待觀察。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聯準會4月會議紀錄,已有委員開始討論量化寬鬆(QE)退場的問題。曾任Fed主席的現任美國財長葉倫,也公開談論升息,都顯示通膨的壓力已趨升溫。即將公布的美國聯準會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政策會議紀錄,就是一項重要的觀察指標。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