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經濟架構非台灣邊緣化的解藥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MANDEL NGAN via Getty Images)

作者為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祕書長

年初RECP啟動,台灣加入CPTPP還遙遙無期,處境宛如經貿孤兒,衝擊農業與傳統產業的出口,政府部門與部分專家學者欲尋求加入美國籌畫的印太經濟架構解套。國內對其有高度樂觀的期待,惟美國不少專家與媒體卻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拜登政府規劃的經貿新局

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美國在歐巴馬政府時代即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並於2016年2月4日完成簽署協定,主要會員國為環太平洋的12個國家。然接任的川普總統當選後,旋即退出該協定。

後由日本持續推行,並改名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已於2018年12月30日生效,為全球涵蓋範圍最廣、標準最高的區域貿易協定。我國在中國申請加入後,也於2021年9月22日申請CPTPP入會。

去(2021)年拜登總統上台後,大家都十分關注美國是否會重新申請加入CPTPP,直到去年11月中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表態不會重返CPTPP,而是另外成立一個超越CPTPP的新經濟框架。

從美國政府所公布的訊息看來,《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並非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而係著重於數位經濟、供應鏈韌性、出口管制、潔淨能源與基礎建設等範疇。

印太經濟架構是台灣的解藥?

印太經濟架構構想橫空出世後,似乎成為台灣眼中的希望浮木,以化解無法加入RCEP等FTA的邊緣化危機。無怪乎,美國才釋出此消息未久,蔡英文總統就立即表示,期盼加入該架構。彷彿將印太經濟架構視為台灣的經貿解藥,然本文以為,該架構對我國緩解RECP衝擊的裨益將相當有限。

廣告

首先,印太經濟架構無助提升我貿易自由化。台灣經貿發展最大的障礙在於FTA覆蓋率約僅有一成,對無法享有ITA出口免稅的產業影響極大。自川普上任後,只追求公平貿易,經貿自由化已非美國關心的議題,對外經貿談判全部停擺。The Hill(國會山報)直指,台美之間舉辦了兩屆的台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PPD),然內容流於空洞對話,至於我國真正需要的台美BTA談判至今並未啟動。而印太經濟架構完全沒有貿易政策,無法化解我邊緣化危機。

其次,印太經濟架構著眼於美國利益。印太經濟架構所提出的議題,多偏重於解決美國當前面臨的問題,或是圍堵中國的發展,如建構供應鏈韌性,以處理晶片等斷鏈危機,強化半導體透明化;參與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就是回應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增強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建立數位經濟規範,美國得以主導數位資訊的管理與標準,以利管控跨境資訊,強化行動交易與電子商務的安全,並壓制中國在該領域的發展等,基本上仍是「美國優先」邏輯。

這些議題雖不無與我國有關,惟對台灣較無急迫性,甚且就晶片短缺的高度關注,已對台積電產生相當的壓力,被迫增加汽車晶片產能,並擴大美國新廠的規模,還被美國政府要求提交營業資訊,有可能陷入競爭法風險,對台灣真的有利?

經貿自由化沒有捷徑

台灣出口困境在於無法融入國際經貿整合,讓工具機、石化、鋼鐵與紡織等產業出口面臨不公平競爭。即使未來能加入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架構,對我自由化程度毫無幫助。因此,仍應務實地與主要貿易夥伴洽簽FTA或加入區域貿易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