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科技日秀電動車製造硬實力 下一步攻軟體平台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北218日電)鴻海集團今天在科技日活動展現3款原型電動車款,宣示攜手裕隆及鴻華先進,帶領MIH聯盟成員,秀出以底盤平台為基礎的電動車造車實力。鴻海也整合MIH聯盟切入電動車三電系統解決方案,強調國產化參與比重高。

在展現硬體平台造車實力後,鴻海下一個目標是成立軟體研發中心,切入電動車軟體平台,打造軟體定義企業的新階段。

鴻海集團今天舉行年度科技日活動HHTD21(Hon Hai Tech Day),最大亮點是推出包括Model C電動休旅車、Model E電動轎車和Model T電動巴士等3款原型電動車。

鴻海今天發表的3款原型電動車,主要是由鴻海與裕隆合資成立鴻華先進開發的底盤平台為基礎,整合MIH電動車平台聯盟成員的關鍵零配件和系統解決方案所打造而成。

鴻海規劃以Model C為原型的品牌車款,最快2023年在台灣首發;Model E車款將在Model C車款首發後跟進。裕隆執行長嚴陳莉蓮今天出席更透露電動車第二大亮點,集團納智捷及中華品牌將是鴻華先進原型電動車的首發客戶。

記者現場觀察,鴻海集團今天科技日活動,主要展現集團攜手裕隆及雙方合資的鴻華先進,帶領MIH聯盟成員,以底盤平台為基礎的電動車造車實力,藉此向全球品牌電動車客戶宣示,鴻海集團在各地按照需求進行區域製造的能力。

以Model T電動巴士為例,鴻華先進表示,Model T電動巴士全程概念設計、製造均在台灣,零組件超過50%由台灣供應商提供。鴻華先進與北基國際、高雄客運日前已簽署合作備忘錄,以MIH商用車平台為基礎打造首款電動巴士E-bus,預計明年正式加入三地集團旗下的高雄客運。

廣告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今天致詞也透露,Model C原型電動休旅車也與東南亞國營石油公司合作,將打造產能5萬輛的工廠,預計在2至3年後打進東南亞市場。

鴻海科技日現場除了大秀3款原型電動車,也同步展示電動車和電動巴士電池、電控和電機等三電系統整合方案及電池材料,顯示鴻海集團整合MIH聯盟成員切入電動車關鍵零配件的決心,國產化比例大幅提升是第三大亮點。

鴻海現場展示應用在電動巴士的電池模組,包括電池芯、電池組和電池包模組。其中,電動巴士電池芯模組在台灣設計生產製造,國產比率達到80%、MIH成員參與比例也達到80%;軟包電池芯國產化比例更高達95%、MIH成員參與比例也有70%。現場工作人員透露,相關電池包模組已經進入測試驗證階段,預估最快明年可伴隨Model T電動巴士在高雄上路。

鴻海現場也展示可應用在電動巴士的電池切斷單元(BDU)、電動商用車驅動電機系統及電源管理系統(BMS)等,國產化比例達60%、MIH成員參與比例達80%。

鴻海也秀出可搭配Model C休旅車和Model E電動轎車的車用資訊娛樂系統和車用控制單元。其中,車用資訊娛樂系統的國產化比例可到80%、MIH成員參與比重可到70%;不過車用控制單元國產化比重相對較低,約30%左右。現場工作人員透露,主要是因關鍵車用晶片仍是以國外大廠為主。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今天點出,台灣產業界不能只為別人代工或打工,應該把能力發揮在系統解決方案上,創造出更多價值,並透過MIH電動車平台聯盟,向外拓展影響力。

他指出,智能化是決勝的關鍵,台灣在硬體、半導體和軟體均有實力,若將相關技術整合在電動車底盤平台上,克服電動車機構設計上的障礙,台灣資通訊產業會更有競爭力。

除了系統解決方案,鴻海也展示電動車電池關鍵材料,包括負極材料黏結劑、高容量負極材料、倍率型磷酸鋰鐵及固態電池等,展現攜手碩禾、榮炭、中碳策略結盟的成果。

鴻海強攻電動車關鍵零配件電池,主要鎖定磷酸鋰鐵電池、同步開發固態鋰電池,但不切入三元鋰電池。今天現場工作人員指出,鴻海主要考量磷酸鋰鐵電池成本較低和電池壽命較長等因素;此外,材料和安全性也是考量重點。

現場人員透露,鴻海不僅布局正極(Cathode)、負極(Anode)等電池關鍵材料,透過MIH聯盟成員,也布局隔離膜(Separator)及電解液(Electrolyte)等關鍵材料。因電池成本占電動車整體成本比重約3成至4成,鴻海不能缺席,而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電池材料轉向磷酸鋰鐵、傳出蘋果電動車Apple Car也有意以磷酸鋰鐵電池為主,更加深鴻海布局電動車電池和關鍵材料的決心。

除了硬體,劉揚偉今天也宣示鴻海布局電動車軟體和半導體的企圖心,宣布將成立軟體研發中心,規劃集結鴻海集團內部1500名以上的軟體應用人才,並廣發英雄帖,3年內再招募1000名以上的軟體研發工程師,作為未來推動軟體定義企業的重要起點。

劉揚偉說,鴻海要成為以軟體定義企業(Software Defined Enterprise)為核心的企業,發展電動車產業。同時,鴻海針對電動車車載所需要的軟體推出開放平台、演算軟體等項目,在硬體平台造車已到位後,下一步將是切入軟體平台。(編輯:張良知)11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