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要務農了?

“袁隆平先生把畝產做到了1000斤,我們希望能夠把畝產做到1000美金。”

馬雲說:“當前的農業就是21世紀初的互聯網。”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現在的馬雲回到“二十年前的互聯網”,他會做什麼?

01

“我們當時討論了很多跟蘭花有關的事。比如,如何讓蘭花散發香味的同時,又保持花朵綻放等等。”

10月底,許久沒有行蹤公開的馬雲,戴著棒球帽、穿著白色防護服,出現在全球農業科技標桿國家荷蘭一家鮮花公司,手捧蘭花,認真聽講。

接待馬雲的公司人員向媒體表示,看到這位全球知名企業家從車裡走出來時,他很驚訝,然後就很快感受到了他的專業,以及他是有目的而來。

“可能是因為他是做電商的……植物都是包裝好,經過運輸,最後送到顧客手上,而非是像傳統花店那樣,顧客直接從店裡購買,因此如何保存完好非常重要。”

除了鮮花公司,馬雲還去了荷蘭世界園藝中心,以及多家農業研究機構。畫面上的他,抬起頭,全神貫注地聆聽著身高近兩米的白人專家的講解。

據公開消息,馬雲在這些地方的考察,除了鮮花等植物保鮮,還包括溫室大棚技術、育種技術等等。而除了荷蘭,他還在其他多個歐洲國家參觀了當地的農業項目,尤其是農業科研機構。

這是馬雲今年第一次出國。而此次出國之前,螞蟻叫停IPO後,告別大眾視野的馬雲,有限的幾次行程曝光,也幾乎都與農業有關。

今年9月,有網友曬出照片並透露,馬雲靜悄悄地跑到浙江嘉興平湖,參觀了好幾個農業大棚,以及阿裡在當地的數字農業基地。

10月,山東《大眾日報》又公開報道,馬雲和虞鋒、孫宏斌等一起,到德州、濟南參觀調研了當地的智慧農業項目。其行程主要是為了瞭解如何在育種、栽培、種養等方面引入網絡智能科技。

廣告

也是在此期間,阿里宣佈將要在2025年前投入1000億元,助力共同富裕計劃。大力參與和助力農村發展,也正是這一計劃的核心議題。

上述消息結合起來,越來越讓人忍不住猜測:已經退休的馬雲,這是要重出江湖,並且“務農”了嗎?

02

目前,無論阿裡,還是馬雲個人,都沒有公佈任何關於他將要大力投身農業的消息。

但馬雲對農業,卻並不是心血來潮,或者臨時抱佛腳。

這些年來,行走世界的馬雲,其行蹤其實一直與鄉村緊密相連。他穿布鞋在田野微笑的照片深入人心,他的微博名字是鄉村教師代言人。

他喜歡把農村說成鄉村:“鄉是我們落葉歸根的地方。今天要發展的是鄉村經濟,用新理念新技術新運作,農民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

單是2018年,馬雲就去以色列考察農業兩次。以色列2/3以上的國土是沙漠,卻靠先進的農業技術成為了歐洲蔬菜水果最大的出口國之一。

馬雲感嘆:“我們創新是為了發展,以色列創新是為了生存。”

被以色列強大的農業科技震撼後,回國落實精準扶貧的馬雲,連續走訪了不少老少邊窮地區,並開始推廣“技術脫貧”理念:要給貧困地區輸出致富技術、致富思想。

他說:“不是農民不努力,而是農業文明和商業文明沒有結合起來,不是貧困縣不努力,而是發展模式沒有跟上,發展思想困住了。”

他建議鄉村領導,“不要把精力都放在引進企業、企業家上面,其實農村大有可為,要盯著農業技術服務農產品加工的提升。”

也在2018年,馬雲宣佈退休。

由此可見,退休之前,農業就已經是他最重視的事情之一。

而在次年達沃斯論壇,當有青年提問:“如果現在創業,你會做一家什麼樣的公司?”

馬雲的回答也是:“首先我不會做互聯網相關的企業,那裡太多聰明人,我競爭不過他們,我會選擇農業。”

後來回到國內,他說:“當前的農業就是21世紀初的互聯網,起點好,環境也好。”

03

馬雲與農業產生交集背後,阿里巴巴早已在農業和農村深耕。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為2.97億,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9.2%。

將近3億農村網民背後,是阿里巴巴農村電子商務已經從星星之火發展到碩果纍纍。2009年,阿裡開始將電商年銷售達1000萬元、活躍網店數量達到100家或佔當地家庭戶數10%的行政村,認定為“淘寶村”。

當年,全國一共才3個淘寶村,而到2021年,這一數字已變成了7023個,比上年增加1598個。而自2018年起,每年新增的淘寶村都超過1000個以上。

這些淘寶村,佔據了全國農村電商超過半壁江山,而其重心就是推動農業發展。

當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即便是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很多農村經濟也依舊在穩健增長,為鄉村經濟恢復提供有效助力。

馬雲多年前就曾說:“今天的農民幾乎人人有手機,在農村發展電子商務是可行的。上一代農民背井離鄉到城裡去做了農民工,而今天的農民即使不需要離開土地,就可以做農業工,我們不只是幫助農民增收,還要改變他們生存的方式。”

今天,阿里巴巴已經用一個個鮮明的事實證明,數字經濟的紅利,農村和農業同樣空間巨大,誰先利用好這個紅利,誰就能率先跨越式發展。

而且,這種紅利,不只是打破信息和區域的溝壑,解決了很多農村的老大難問題——好產品賣不出好行情,甚至爛在地裡和路上,更能夠延展到農產品的種養和品質。

重慶奉節是著名的臍橙之鄉,其果品優質,但相比另一大臍橙之鄉——江西贛州,奉節交通相對落後,臍橙品牌和銷售都一直相對薄弱。

一些果農於是想到用電商來打破困局,但地處偏遠,物流快遞不願上門收貨,需要自己包車運輸,再加上也不會店鋪設計運營,又要花錢僱人,以及冷鏈倉儲費用等等,同樣困難重重。

阿裡瞭解到情況後,不但加強與當地合作,解決了物流和銷售等老問題,而且還合作推出淘香甜品牌臍橙禮盒,把傳統果園升級成智慧果園,傳感器,攝像頭實時監測果園各項數據,讓臍橙品質也得到提升。

很多果農,也因此成了“數字農民”,收入有了倍數級提升,而且徹底打破過去靠天吃飯,靠行情吃飯的局面,讓種田成為科學生產。

類似的數字農業基地,阿里已在全國有上千個。

馬雲曾說:“未來的農業是數據農業,是定製化智能化的農業。”

如今,阿里的數字農業基地,頭頂是飛來飛去的無人機,機器人在田裡勞作,數據傳感器無處不在,農民在屋子裡吹著空調用手機監控農作物生長;產品會立刻送到產地倉,加工後送往各地,進入盒馬、大潤發、淘寶、餓了麼等阿里體系的全渠道。

據悉,阿里沒有為數字農業設短期KPI,做好了長期打硬仗的准備。

馬雲還曾說:“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決了土地上的東西歸誰的問題,互聯網大數據要解決土地上的東西賣給誰。袁隆平先生實現了畝產1000斤,我們要實現畝產1000美金。過去的農民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未來的農民是面朝屏幕吃數據飯。”

他的這種改變農業“增產不增收”老大難問題的設想,也正被阿裡實踐,並在不少地方變成現實。

中國獼猴桃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獼猴桃產量最大的國家,但是一直沒有生產標准化。1904年,一個新西蘭人來中國,把國內的獼猴桃品種帶回國外改良成金色獼猴桃,還申請專利禁止中國種植。

由於供應鏈落後,長期以來,十個國產獼猴桃加起來才能抵一個進口獼猴桃價格,很多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還經常賣不掉。

更大的問題是,國產獼猴桃不是即食,消費者買回來的獼猴桃像石頭一樣硬。而進口獼猴桃可以即食的技術是國外壟斷的。

有數據統計,2020年,中國就花了4.5億美元進口新西蘭獼猴桃。

阿里巴巴將獼猴桃產地納入數字農業麾下後,自研了中國第一台獼猴桃催熟和壓差預冷一體化設備,推出了國產即食獼猴桃,不但被農業部點贊,而且成了盒馬復購率最高的爆款水果。

在阿里的科技助力下,國產即食獼猴桃,從田間到餐桌最快兩天就能實現,一盒6個的國產即食獼猴桃只賣十幾塊錢,既讓消費者得到實惠,也讓國產獼猴桃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實現了價值和價格大提升。

04

在中國產業數字化程度排行中,農業依然墊底。

但差距就是機遇。無論從國家政策引導和鼓勵,還是未來的商業發展空間,數字農業,都在成為企業家們競相參與的應許之地。

阿里之外,騰訊華為京東拼多多網易等科技企業,都在加碼入局。

專家預測,不同於歐美大規模機械化的農業現代化之路,植根於發達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中國農業會直接從傳統農耕飛躍到智慧農業,成為數字農業大國。

這也進一步為互聯網科技企業走進鄉村田野提供了支撐。

國家也在不斷加大力度。2014年,我國提出“智慧農業”概念。2016年“智慧農業”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靠天吃飯,苦的不僅是農民,自然災害、部分作物依賴進口、耕地面積減少等,也讓國家糧食安全問題日益嚴重。

當人口紅利消失,人工勞動力下降,也在要求農業必須向科技要效益。

“食為人天,農為正本。”

前景光明,但任重道遠。據中金統計,目前,我國智慧農業應用滲透率還不到1%,整體進程有待加速與加強。

從淘寶到支付寶再到雲計算,馬雲曾以非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推動了多個行業的變革發展。用網友的話說,他曾吹下的很多人們當初覺得不現實的牛,也都變成了現實。

如果他真的投身到農業領域再創業,那我們期待,並且祝福他“畝產1000美金”的夢想,也能在更廣闊田地變成現實。

[1]阿里巴巴官網

[2]《馬雲現身荷蘭被拍,到訪多家農業技術研究機構》人民網

[3]《馬雲、孫宏斌來德州了!參觀調研智慧農業》閃電新聞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能核實版權歸屬,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ID:hstl8888),作者:陳夢迪,36氪經授權發布。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