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楊金龍定義1960年以來4大通膨期 資金進出像「氣侯變遷」

【時報記者任珮云台北報導】央行總裁楊金龍今早應中研院經濟所的邀請,以「台灣的通膨與貨幣回顧與展望」為題發表專題演講。楊金龍表示,台灣為一高度開放的小型經濟體,通膨情勢除受國內經濟發展影響外,亦深受全球性因素所影響。尤其,二戰後美國經濟金融規模居全球第一,加以美元成為核心國際準備貨幣,特別Fed貨幣政策的外溢效應,驅動全球金融循環(Global Financial Cycle)。而近期的資金進出也像「氣侯變遷」(Climate Change)大雨來的時侯,集中在很短的時間又快又急,新台幣匯率具有反通膨及反景氣的功能。楊金龍今天的演講也定義1960年以來4大通膨期,2021年至今進入第4個時期。

展望未來,楊金龍表示,全球經濟具高度不確定性,先進國家是否會走向停滯性通膨或者是長期停滯仍觀察。至於台灣主要機構多預期國內通膨將回降至2%以下。

楊金龍表示,今天演講希望以古鑑今,提出思考未來可能的通膨走向與貨幣政策思維,因此,演講將以美國通膨演變作為國際環境變化的背景代表,論述台灣的通膨與貨幣政策架構發展。過去五十餘年,央行因應台灣經濟金融體質,採取具有彈性的貨幣政策架構落實維持物價穩定與匯率穩定,促進金融穩定及協助經濟發展之法定職責。

楊金龍表示,今年以來全球通膨超乎預期上升,尤其美、歐通膨率頻創新高,經濟成長走緩,使外界擔憂1970年代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重現。回顧1960年代中迄今,伴隨全球經濟重大事件或結構性變化,以美國為首的主要經濟體膨發展,大致經歷四個時期:(1)伴隨兩次石油危機,1960年代中至1980年代中的大通膨時期Great Inflation);(2)全球化下,1980年代中至2007年的通膨大溫和時期(Great Moderation);(3)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至2020年的低成長、低通膨之長期停滯時期(Secular Stagnation);以及(4)2021年至今,美中衝突、COVID-19疫情及俄烏戰爭等改變全球化內涵下,通膨再起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