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資進VS法資退 為什麼好市多與家樂福看台灣市場差異大

美式量販店好市多在美國時間6月30日宣布以10.5億美元(約313億台幣)買下台資持有的45%股權,此後將完全持有台灣好市多;這件案子讓人不禁想到日前法商家樂福醞釀退出台灣,同樣一個台灣市場,美資進、法資退,完全不同的極端反應令人好奇,兩家世界級零售巨頭各自怎麼看待台灣市場?

台灣好市多與台灣家樂福兩個案子的共同點是「有人願意承接」,儘管前者已經快速底定,而後者還有眾家搶親,必是認為這是一項「划算」的投資,否則沒人看好台灣市場,直接清算就好;而在採取購買行為時,最基本動作是評估「本益比」,但放在什麼脈絡,值得梳理。

家樂福有眾家搶親,必是認為這是一項「划算」的投資。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桃園經國店
家樂福有眾家搶親,必是認為這是一項「划算」的投資。圖/取自維基共享資源,桃園經國店

台灣綜合零售業在產業整併及規模經濟驅動下,產業風貌呈現「高度集中」,未來流通研究所統計,統一超7-11、全聯、好市多、家樂福四大業者市佔率合計高達91%。因此,儘管該產業淨利率僅約2%之譜,在營收規模大的前提下,絕對金額相當可觀。

台灣人具有高消費力、又崇尚美式生活,台灣好市多是一個穩賺不賠的好生意;從管理學角度來看,「通路為王」是不敗鐵則,越貼近消費端、利潤主導力越強。

好市多在1997年由高雄大統集團引進,台、美資各佔45%、55%;大統集團以紡織起家,在結束生產事業後進行資產活化,將舊廠房與土地,轉變為經營飯店、百貨、畜牧等;二代開始進行分家,華王飯店給大房長子吳進億、養豬業大統畜牧分給大房次子吳天翼、百貨業則給二房長子吳振華。近年在第三代接棒以後,各自陸續處分資產,如華王飯店賣給建商興富發,如今又賣出台灣好市多股權。

廣告

對這次台灣好市多股權賣回案,大統集團雖堅稱是美商主導,消息也是從外電知曉,但先前跡象顯示吳家獲利了結、有為後續分家作打算,而處分好市多持股,母公司具有優先承購權。

以財務的角度看來,好市多總部稱這項買回案可提升集團每股純益(EPS)表現1%~1.5%。而美方願意買回股權而非再找新的台資夥伴,可能因美元處於升勢,現在買可用相對少的成本,「留著自己賺」。

從政治經濟學角度,這不僅是一場商業投資,更是美國政府對台灣市場另一場有意義的投入。美國將台灣視為亞太國防島鏈重鎮,因此美資對台投資愈深,頗有藉由商業關係鞏固政治環境的意涵,買的是「台灣價值」。

推測為何法國家樂福願意對台灣家樂福「放手」,原因之一是歐盟通膨嚴重,現在重大能源和糧食供給被俄烏戰事切斷的情況下,歐洲企業各項經營成本持續飆漲,消費者購買力低落;6月歐元區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8.6%,幅度不僅高於預期,更寫下今年最大,零售業首當其衝,當地都已經欲振乏力,而亞洲區在管理上鞭長莫及。

家樂福逐步退出亞洲市場,台灣是最後一個亞洲據點。該集團著眼於更有成長潛力的新興市場,如中南美洲,此外,歐元處於弱勢,若以美元賣出則能用匯差取得更高收益。

美資進入、法資退出台灣通路市場,除了商業考量,背後有著貨幣兌換、國際政經情勢及對全球市場不同計算、看法與策略。

資料來源:採訪整理  史丹利/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