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川粉、川黑對決 其實全球化早已埋下美國價值分裂種子

美國總統大選成為「川粉」與「川黑」決戰,但雙方的鴻溝早在川普上台前便已經埋下種子。(圖片來源/FB@DonaldTrump)

前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的勞工部長瑞赫(Robert Reich)在英國《衛報》撰文,指本次美國總統大選無關任何議題,也無關共和黨與民主黨,而是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川粉」與「川黑」決戰。

瑞赫將美國社會陷入分裂,歸咎於川普劃分「我們」和「你們」的民粹辭令和政治操作,但其實使美國分化的種子早在2016年川普上台前便已埋下。

正如生產活動差異導致美國19世紀爆發南北戰爭,美國這次「大分裂」也與經濟脫不了關係,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10月發布報告,指「全球化」讓許多人感到「被拋棄」(left behind)與「被掃除」(swept up)。

共和黨選戰策士隆威爾(Sarah Longwell)亦警告,就算拜登贏了,「這些人對民主黨的不滿,對媒體的不信任感也不會就此消失」。

全球化下的工作難民

皮尤研究中心對匹茲堡(Pittsburgh)等工業城進行調查,許多民眾自認是全球化下的「輸家」,真正受益者是那些「有錢有權者」、「金字塔頂層1%」,以輸贏為分界,美國社會畫下一道鴻溝。

製造業及服務業外移、外包至中國和印度,工廠關門大吉,當地居民失去工作,感到自己「被拋棄」;外資及跨國企業進駐,導致更多中小企業倒閉,以及房價和物價上漲,失業者最終被迫遷移至其他地方找工作,從自己的家鄉「被掃除」。

廣告

支持全球化的人,頌揚它能打破藩籬、創造並連結社群,然而對許多人而言,全球化反而破壞了其原本的社群。經濟衰退增加了人力資源的流動,削弱當地社會網絡,也導致治安惡化、犯罪率上升。

此外,還有工資低廉的移民成為新競爭者,美國某些州的移民人口已足以改變當地就業市場,例如休士頓(Huston)不少工作要求應徵者具備「英西雙語」能力,讓白人更覺被排擠。

受到兩方夾擊,中下階層者感到疏離與失落,他們失去工作機會、財務安全及社會團結,這股挫折感讓他們反對全球化下的經濟互賴、多元文化和社會連結。

不滿川普,但更不爽民主黨和媒體

共和黨選戰策士隆威爾《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表示根據其調查,2016年投給川普的選民,大部分計畫再次投給他。

隆威爾指出,這些準備再次支持川普的人,對川普施政其實不盡滿意,然而他們更輕視「川黑」,尤其是民主黨和偏頗的媒體。他們若非認為民主黨更差,就是相信川普表現差強人意是因為民主黨在扯後腿。

衛報》報導,西維吉尼亞州一名曾失業長達3年的礦工克普利(Bo Copley)至今仍對前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2016年說的話耿耿於懷。在他當面對希拉蕊的工業政策表達不滿後不久,她在競選活動中指川普的支持者有一半是「可悲的種族主義者、有性別歧視又恐同」。

相形之下「川普讓人感到自己被傾聽」,川普上任兩年後克普利找到新工作,他將之歸功於川普取消歐巴馬時代的環境政策。

來自鄉村地區的藍領白人男性,若說克普利是典型川普支持者,非裔、拉美裔混血的單親媽媽馬修(Lisa Matthews)就顯得相當特別。她出身紐澤西貧民窟,現居北卡羅萊納州,受雇銀行擔任詐欺調查員,最近剛買下自己第一棟房子。

「他是一個成功的紐約生意人,也是典型的美國人,橫衝直撞、到處撒錢」馬修這麼評價川普,「我愛死他了」。成功脫貧的馬修,或許說出一些弱勢族群的心聲,他們喜歡川普,因為他是一個典範,或說是一個夢想。

「美國價值」正在分裂

若說川普支持者是由自身經濟困境與川普產生情感連結,其反對者對他亦有強烈的「情感上不能接受」,而這種牴觸具有道德判斷特質,尤其是在一般民眾之間。

《富比世》(Forbes)2017年刊登一份調查,各種「討厭川普」的理由中,排名第一的是「沒有總統風範/脾氣惡劣/驕傲自大/令人反感」。這個現象至今仍存,從《BBC》近日在賓州鋼鐵業城鎮的報導可看出,比起施政表現,受訪者更不喜歡的是他這個人。

許多人認為川普的人格特質非一國領袖風範,他令美國顏面無光,且其言行舉止牴觸了他們的價值觀和對美國的認同感,令人無所適從。

在移民議題上特別能看到這種衝突,即使川普出於各種實務困難,其實並未確實履行其移民政策承諾,例如美墨邊境的長城計劃。

因此,當川粉與川黑因美國總統大選正打得火熱時,正如隆威爾所言,這場衝突不會因為選舉落幕就平息,其後代表的是分裂的「美國價值」。

更多信傳媒報導
英系拚轉型》陳明文淡出劉櫂豪接棒 陳冠廷回台灣世代基金會接執行長
高科大教師代表僅3成 高教工會:主管混充校務會議淪為橡皮圖章
微軟在台最大投資案》在台灣打造西雅圖總部以外最大雲端中心 將創造3千億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