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認同正夯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一連串的新聞事件都關乎國族認同,尤其歐陽娜娜在央視十一國慶晚會裡唱《我的祖國》達到高潮,初看這則新聞的人以為她是獨唱,在大陸14億人民前公然「背叛」台灣,政府頻頻表示要開罰。看了實況轉播後,其實她是和20幾位藝人合唱,而且是對嘴的,顯然為了自我前途,情非得已。之前有藝人在大陸演唱、發表親中言論,遭網民圍剿出征。自喻為第一位白宮華人記者的張經義,在川普「從哪裡來」的問題時,回答說台灣,其實他是在為上海東方衛視台工作,也遭藍綠選民尖銳對立圍剿,台灣很多人都存在錯裂的認同感。

錯裂認同感加上執政當局的意識形態,使得很多與中國大陸有關係的台灣公民及團體進退維谷,2016年開始,陸生急劇減少,自由行被禁止,學術及非營利團體交流也困難重重,政府動不動就扣人紅帽子,以《反滲透法》來處罰。

90年代全球化始發,不久後,西方社會學家已為全球人嵌上「流動性認同」名詞,很多人整年都在全球跑,有人1年住4個國家,平均每個國家住3個月,郭台銘2018年只有30餘天在台灣,在全球都設有公司及工廠的他,他的認同感在哪裡?他自己也說過,不要逼我選邊,商人無祖國,但是他在台灣歷年繳稅前幾名,對台灣稅收貢獻甚大,認同問題有那麼重要嗎?

流動性認同意味著不同場合、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認同感,例如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華僑,有人認同僑居地,有人認同中華民國,有人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很多人很難分清自己的認同感何在,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教授宋曼英,多年來研究紐西蘭華裔移民的國族認同,結果發現,這些人都有著流動性認同,台灣移民回台時,會覺得自己是台灣人,回紐西蘭時又會認同紐西蘭,他們的子女成年後,可能又到歐美各地去工作,又可能認同工作國,因此她認為政府及社會應該容許一個人有此種雙重或多重流動性認同,而這種人深具國際觀與創新力,正是台灣所需要的人才。

廣告

歐洲美國通常有容乃大,只要你取得護照或僑居地,忠實繳稅即可。拘泥於國族認同感的國家往往充滿不安全感,以威脅、討好、制裁方式來強迫取得國族認同,往往是拉丁美洲及非洲國家的最愛,台灣還在玩這套,令人覺得落後。例如阿扁時代多人朗朗上口的「愛台灣」,現在又說「享受健保」,更是很井底之蛙的評斷,台灣健保便宜又大碗,但也不見得完美無瑕,例如醫護人員,因為壓力太大,誤診及醫病關係緊張也時有所聞。

其實絕大部分人民都認同中華民國,因為台灣是生活大國,而關鍵因素大多為人民創造,例如民風淳厚,服務業敬業、專業及樂業,多元文化及娛樂。

郭台銘曾說,「台灣人民是動物,性喜移動,而台灣政府是植物,喜歡原地不動。」台灣政府官員因為絕少出國訪問,應該記取民間的進步觀念,勿以植物心態管制動物,流動性認同的觀念已盛行20餘年,民進黨政府仍動輒指控人民缺乏認同感,實為坐井觀天、故步自封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