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專訪】憂與盼!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碳權交易「觸動」2050邁向淨零雄心

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SASB(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準則(TNFD)是什麼?企業永續管理師、ESG永續管理師、能源管理師、永續顧問、ESG碳管理師,五花八門的新興職稱又是什麼?一般人肯定聽得霧嗄嗄。

協助政府、企業規畫碳權交易機制的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教授認為,氣候績效將是未來企業競爭新門檻;淨零是可以賺錢的!圖/Yahoo奇摩股市
協助政府、企業規畫碳權交易機制的台灣碳交易之父李堅明教授認為,氣候績效將是未來企業競爭新門檻;淨零是可以賺錢的!圖/Yahoo奇摩股市

「這些報告都有存在意義,但ESG指標太多,TCFD也是很大的工程,都不好檢視」,且還可能「漂綠」。協助政府接軌國際,從無到有規劃碳排放交易超過20年,研究能源、氣候經濟議題逾30年,外界對台北大學教授、台灣低碳社會與綠色經濟推廣協會理事長李堅明冠上「台灣碳排交易之父」的美名,但他反到對台灣2050年淨零目標充滿憂心、無奈,盼透過「氣候績效報告」,讓利害關係人清楚內涵、透過碳交易「觸動」社會真正重視淨零議題,而非跟風。以下為《Yahoo奇摩財經》專訪內容:

問:氣候議題成為「顯學」?

答:氣候議題現在受到大家重視變得跟顯學一樣,我認為來自兩個力量與效果。因應氣候變遷大概從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大概30年了,現在從科學角度來看,溫室氣體排放白話來講不斷破表,科學順序來看就是創歷史新高。

這種破表情況下,是科學問題,2018年,國際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呼籲,應該要控制溫升1.5度,若要達成目標,2050年要能夠達成淨零,現在再來看是四、五年前的事。

國際上是把這個當作重要的事,去年格拉斯哥氣候大會正式拍板為巴黎協定目標,是具國際公約、公信約束力的,同時開啟淨零賽跑(Race to Zero),未來30年邁向零的倡議,國際就開始追蹤國家城市跟企業有沒有往這方向跑。也列舉兩千家國際大企業,看有沒有往淨零跑,但如何看有無往那個方向跑?他們定義四項指標Pledge、Plan、Proceed、Publish(4P)。

問:您認為現在東風來了嗎?

答:第一個壓力在國際淨零賽跑,從企業角度會擴散到供應鏈,這會是一個很大的觸動壓力來源,但兩千家沒台灣企業,連台積電都排不進去。另外,130多國承諾碳中和、淨零,施政會碳中和化,也就是,如國際關稅就是碳中和化的顯示。

廣告

另一個壓力更大的是,2021年格拉斯哥氣候大會同年成立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有四、五百家金融機構是會員,基本上是金融機構要淨零。但金融機構要淨零不太容易,因為算金融機構淨零包括投融資資產碳排放都要算,就是希望透過金融力量。

金融機構自己要淨零,必須要把投融資對象去觸動減碳,公司若要跟金融機構融資時,基本上要符合金融機構對企業淨零檢視標準,就是要遵循4P,或有無高碳資產有無汰換,如燃煤電廠,車廠做油車發展可能借不到錢等等,像綠色債券等也是金融機構手法之一。

金融機構發起這樣要求,會讓實體經濟被迫要加速,是企業必須要面對的課題,借來的錢,現在金管會或國際上倡議的永續分類,永續會計,做什麼投資將來都會訂一個標準,如果碳排,或其他對全球暖化衝擊高過這標準可能更無法借錢。這兩股力量東風吹起,都是被迫要順這個風。

問:為何想推動氣候績效報告?有哪些內涵?

答: 這觀念是今年2月《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一篇文章提到未來氣候變遷,企業該怎麼因應?其中提出10個做法的一項,因為未來氣候績效會帶動財務績效,高階經理人薪酬都要跟報告連結。但目前這還是屬於單點,希望未來建立比較有系統的氣候績效報告,大家能依照這報告來界定治理。

不過,我最早看到是2005年一篇文章,英國石油(BP)2000年左右內部執行碳定價、內部碳交易,把溫室氣體管理績效與部門高階經理人連結,我認為,「未來公司氣候績效報告勢必需要編制,這樣才能真正顯示公司在氣候治理上」。

我過去在學校教書做環境會計研究,希望幫一個公司把對環境做多少努力,用一本帳把它記下來。把之前的觀念引入氣候績效,未來會根據國際上建構的環境會計帳該有的欄位、科目聚焦在氣候績效報告,會以環境會計為基底,轉換為新的內容。

首先,新內容涵蓋公司對4P承諾、執行情況等,這必須要揭露出來,第二,因氣候績效與管理跟人力建設有關,包括有無內部碳定價、氣候治理做了那些制度面,如數位化碳流管理等,第三就是碳風險績效,國際上針對一個企業在整個面對氣候變遷就是風險管理問題,未來到處都是要花錢的,成本負擔管理如何?第四部分核心是公司在氣候因應會出現哪些機會?做了哪些布局?

以歐盟2009年已檢視企業,建立碳風險管理公式,就是氣候績效報告第三個核心內容,會透過一些門檻值,如超過5%代表有風險暴露,超過30%為高風險等指標,類似信評概念。公司碳風險管理是有公式的,可以算出比例,界定績效管理管理成績,除自己管理也可給外界管理。最後會有量化東西轉到用環境會計帳本格式來呈現,這是新的課題。

問:氣候績效報告與目前企業ESG報告有何不同?

答:ESG對企業兩個概念,一個是企業商譽,會影響股價、訂單,第二層面是責任,即使不是毀了商譽,責任也要盡到,要對環境負一點責任,對社會弱勢、員工要照顧,對股東公司治理也要做好,不能讓公司虧錢,這都是責任概念,讓ESG成為另一個顯學。

有人或許會問現在不是有ESG?不是有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SASB(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等等報告?這些報告都有存在意義,只是ESG等指標太多,不好檢視,TCFD也是很大的工程,也不好檢視,現在要能讓利害關係人很清楚包括金融機構、股東,像財報一樣,有個成果,看過程會看不出來,而且還可能「漂綠」,我們就是要突破這個情況,也是為何會倡議氣候績效報告。

真的希望能觸動社會往正向因應,否則有太多人在談太多課程,有些人無法抓到頭緒,一窩蜂的,是應付的,像很多機構做很多評比,就要跟風去做,沒有去好像別人覺得你不夠好。希望導引真正有幫助,幫助企業、國家邁向淨零挑戰,不要大家又花錢但又做虛工,但不做又不行,跟風就會這樣。

問:氣候績效報告可能是未來企業競爭新門檻,與財報該如何相輔相成?

答:這樣的概念未來可能有法規制度去規範,既然財務報表這麼重要,這是法規上要求的,氣候績效也可能會從自發性,變成有存在必要,變成內建,公司會被強制要求的,未來甚至主管機關如金管會可能建立準則來規範,但需要時間。若從國家角度來看,財務會計就是GDP帳戶,氣候績效像是綠色GDP帳戶一樣,須有一個綠色財務報表。

以宏碁為例,大力推廣環保產品勢必成本增加,也可能反映在財報上,這就是風險問題,透過氣候績效,財務報表上成本對績效不好,可能會誤判做這件事對財務績效不好,但看氣候績效,這部分支出愈多,代表他的績效越好,若用這角度反而可看到未來性與機會,就如新的競爭門檻。

用純粹財務績效,現在功能已經沒法凸顯,如很多公司花很多錢做了很多努力,但在財報上是費用與成本支出,對公司來講可能覺得不好。財務報表從財務角度,氣候績效從氣候角度,就像過去推動環境會計,用公司在環境上負了多少責任,才能比較清楚聚焦。

臺北大學資源所教授李堅明
臺北大學資源所教授李堅明

延伸閱讀

【Yahoo專訪】心路…李堅明:我比較憂心的是我們國家怎麼淨零!

【Yahoo專訪】企業的下一步?李堅明:先自保「有機會快布局碳權」

財經界大咖報到!Yahoo財經特派記者專訪,提供各企業CEO、財經人物的第一手觀點

  • Yahoo財經特派記者 呂俊儀:資深財經媒體工作者,曾任採訪團隊主管,專訪過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也歷經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退休記者會等大事件,堅持產出最專業、富有洞見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