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產業》外國監管高標準,陸共享單車出海水土不服

【時報-台北電】近年大陸的共享經濟大行其道,以滴滴為代表的「共乘出行」與以ofo、摩拜為代表的共享單車都風光一時。然而,近期ofo在多國市場均傳出撤退消息,分析人士稱,大陸共享單車野蠻投放、生長的方式,在更規範的環境中不太可能成功。

大公網報導,公開資料顯示,ofo小黃車曾進入全球21個國家、超過250座城市,摩拜單車也先後進入英國、義大利、日本等19個國家、逾200個城市。

眼見大陸共享單車在海外似乎形勢大好,但自今年6月以來,印度、以色列、中東、澳洲、德國、美國先後傳出ofo撤出或暫停部分城市營運的消息。

在撤退過程中,恐怕要以美國最為慘烈,ofo在30座城市投放4萬輛單車之後,7月下旬卻宣布美國業務將進入「休眠模式」。同時,7月底,摩拜也宣布將撤出美國華盛頓地區。

對於海外業務為何急速縮減?賽迪顧問高級分析師黃銳指出,ofo海外業務失敗的主因是盈利難和成本高。目前共享單車在海外只有租賃這一種盈利模式,但單車的維修費用高,如果找不到持續的資本投資方,資金鏈將難以維繫。

ofo與摩拜在海外失利的原因還包括城市文化與監管層面。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對率先在中國流行的「無樁」共享單車模式一直較為謹慎,大多數引進無樁共享單車的美國城市都採用試行的辦法,並嚴格限制業者投放自行車的數量。以華盛頓為例,每家公司允許最多投放400輛單車,包括ofo在內的業者表示,這阻礙了他們擴大服務範圍且難以盈利。

北京大學投資學教授Jeffrey Dowson研究過大陸的共享經濟,他認為ofo的撤出是一個信號,表明在一個更加規範的環境中,中國式的共享單車不太可能成功。(新聞來源:工商時報─李書良/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