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報要聞》通膨暗潮洶湧 惟市場與政府兩股力量相乘 可穩定人心

【時報-台北電】今年以來,全球景氣逐漸復甦,前三季美、歐、台灣經濟成長都創了十年左右的新高,惟在一片繁榮裡,通膨隱憂忽現,穀物、原油、基本金屬等原物料行情持續飆漲,原油從年初一桶不到50美元,現在已升破80美元,這些原物料都是生產活動需投入的要素,要素價格大漲,廠商當然會在適當的時機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通膨壓力因此逐月升高。

目前全球通膨壓力持續升高,美國連續5個月通膨率超過5%,10月更升破6%,歐元區也高達4.1%,台灣2.6%雖比較和緩,但也和美、歐一樣創了十年左右的紀錄。面對此一壓力,不少人認為1974~1981年曾發生的停滯性通膨將捲土重來,但也有人認為這只是暫時的現象,不會持久。

客觀的說,雖通貨膨脹蠢蠢欲動,但經濟體系裡有兩股力量可以紓解通膨壓力,一是市場的力量,一是政府的力量,若運用得當,通膨不易再擴大。

在市場力量方面,第一、自1980到現在已40年了,全球產業重心已由重化工業轉為資訊電子業,產業結構的變化使得如今產業對原油的依賴度大為降低,1980年台灣進口總額裡有20%是原油,如今降至5%,油價對經濟影響自然不像過去這麼厲害。

第二、全球貿易結構也不一樣了,1979年的東京回合協議,1993年的烏拉圭回合協議讓各國的關稅大幅降低、市場大幅開放,眾所週知,壟斷的市場容易漲價,自由競爭的市場就不容易漲上來。

第三、1980到現在40年了,各國所得成長5~10倍,消費行為隨之改變了,1980我們每100塊錢的消費有40塊去買食物吃,如今降至20塊,食物是天天得買,天天得吃的,當食物支出占40%,一漲價就容易讓預期心理蔓延,降至20%,有助於冷卻通膨的預期。

除市場力量,政府也有調控力量,包括汽油、電價、水費、客運票價、健保費等公共費率,政府可以使其緩漲、凍漲以穩定人心,這些公共費率的權數合計占消費者物價指數近20%,這個比重不低,若能予以凍漲,除可降低廠商投入成本,也可冷卻民眾預期。在這兩股力量平衡下,台灣要再出現1980年停滯通膨,其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全球亦然。(作者為工商時報財經要聞中心副主任)(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文/于國欽)